關鍵字: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日起
日止
(年份請以西元輸入)


5/9/2024
[F1]邁阿密站:Norris打敗Verstappen拿下決賽冠軍
4/30/2024
[F1]上海站:Verstappen輕鬆制霸
4/16/2024
[F1]日本站:Red Bull包辦冠亞軍,Sainz穩定表現拿下季軍,Ferrari暫居車隊第2位
4/2/2024
[FE]守住地主日產車隊反撲,Maserati MSG車隊東京站奪冠
3/26/2024
[F1]澳洲站:Sainz術後奪冠,Verstatppen煞車故障退賽,Alonso煞車造成Russell翻車受罰惹爭議
3/11/2024
[F1]沙烏地阿拉伯站:Red Bull依舊無敵包辦冠亞軍,Leclerc拿下季軍與最快單圈,臨時代班F2車手Bearman技驚四座,為Ferrari拿下第7名
3/6/2024
[F1]阿拉伯大獎賽首演、性能大幅升級,Aston Martin發表2024 Vantage Safety Car
3/6/2024
[F1]巴林站:Red Bull拿下冠亞軍,Verstappen遙遙領先桿位奪冠,Sainz孤軍站上頒獎臺
2/20/2024
[LMH]歷史與創新的結合,Ferrari車隊揭曉 2024賽季499P塗裝
2/17/2024
[F1/GT]英倫賽車雙勢力,Aston Martin發表AMR24與Vantage GT3
5/18/2009
[F1專欄] 預算上限有望促使F1賽道百家爭鳴
記者/Hunter Hsu 本文已被閱讀24,543
雖然Ferrari威脅以退出來抗議FIA的預算上限提案,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反對Max Mosley的計畫:至少這又一次的提供了私人隊伍挑戰賽車最高殿堂的稀有機會!兩支新隊伍:Lola集團和Litespeed車隊剛剛宣布計畫申請參加下季F1賽事,這些新生力軍可能是未來Mosley與Ferrari等車隊談判時的關鍵籌碼。

經過了幾週的籌備之後,Lola集團於近日發佈聲明,對外界確認他們將報名參加2010年F1賽事。和他們一起競逐申請參賽資格的還有今年初成立的全美國籍USF1車隊、David Richards擁有的Prodrive集團、GP2勁旅iSport與剛剛宣佈參賽意願的Litespeed車隊,可謂百家爭鳴、好不熱鬧。

營運一支GP2車隊每年的預算在300萬英鎊上下(其他由車手及贊助商提供),4000萬英鎊對GP2隊伍來說仍是一場豪賭。

「FIA原先的預算上限提案3000萬英鎊(包括引擎費用)符合Lola的參賽構想,日前WMSC決定把預算上限提高到4000萬英鎊(包括引擎、市場行銷、車手費用),在仔細研究過可行性之後,Lola今日確認將繼續進行F1參賽計畫」Lola集團在公開聲名中指出。就算無法爭取到Mercedes等車廠引擎的使用權,Lola仍可使用FIA提供的「標準化」引擎出賽。2008年中國站週末Mosley宣佈了「標準化引擎」招標公告,以作為2010年賽季開始推動單一規格引擎預作準備。經過了兩個月的評估之後,FIA宣布在5家參與投標的廠商中決定以Cosworth作為第一選擇(Xtrac和Ricardo負責提供傳動系統)。

全年的使用成本為每支車隊開銷先支付197萬歐元的預付費用,然後可獲得2010、2011和2012年這三年每年642萬歐元的供應合約。技術支援包括包括每場分站比賽的和官方測試行程,外加30,000公里的試車活動。如果有超過4支車隊選擇這個「套餐」,那麼每年的成本還可以更為降低,若有8支車隊參與,其費用可以降到每年584萬歐元。FIA提供的引擎屬於「白牌」產品,上面沒有Cosworth標誌、留下了車隊贊助商出錢即可替引擎冠名的空間。

隨著預算上限的推出,從未忘情F1的David Richards也重新啟動申請參賽計畫。

翻開F1歷史可以發現Lola絕非F1賽事的新兵,這個總部位於英格蘭劍橋郡的Huntingdon,由Lola車輛部門、Lola複合材料和Lola特殊專案三個部門組成的集團成立已超過50年、挑戰F1賽事的歷史要追溯到47年前。雖然已經有12年未出現在F1賽道,Lola競技部門仍活躍於初級方程式、北美方程式賽事、Le Mans和量產車改裝等業務。目前的核心業務是與Aston Martin車廠合作設計Le Mans賽事專用車輛並參賽。從1962年至今,Lola共參加過148場F1分站比賽,共留下3次站上頒獎台(最佳成績為第3名)、拿下桿位1次與總積分43分的成績。90年代Lola車隊曾與日本車手Suzuki Aguri合作並幫助該車手在日本站登上頒獎台。1993年Lola與義大利車隊Scuderia Italia合作,兩位義大利車手Luca Badoer(現任Ferrari車隊測試車手)與Michele Alboreto堪稱一時之選,但該季沒有一次擠入前10名。

之後的三年Lola屢屢嘗試重返F1賽道卻都沒有成功,最後一次我們在賽道內看到這支隊伍是1997年:距離澳洲站不到3個月、Eric Broadley爭取到知名F3000與CART賽車製造廠Lola的支持、還找找了贊助商Mastercard、F1 Racing雜誌與MTV台幾個贊助商,「很認真地」以F3000賽車為藍本打造了一輛Lola F1賽車進軍F1賽道。Lola車隊的兩位出賽車手Ricardo Rosset與Vincenzo Sospiri一位僅替Footwork車隊出賽過16場、一位則是剛從F3000升上來的菜鳥(雖然他是年度冠軍),結果兩位車手在第一站澳洲站就無法擠進105%排位賽的最低標準。主要贊助商Mastercard在巴西站前夕決定抽腿,Lola車隊也下台一鞠躬、結束了它極短暫的生命。車隊遺留下的裝備則廉價賣給賽道上其他隊伍。

 
 

過去10年來,私人F1隊伍為了取得比賽用引擎支付了昂貴的代價:2002年Alain Prost在Prost車隊宣布破產後曾說過「高昂的引擎使用費」是車隊破產主因,他怎麼也想不透為什麼在他還是賽車手的年代能用10萬美金的價碼買到一具Ford Cosworth DFV 3.0 V8比賽引擎、到了他當車隊經理的時候一年卻要付出2500萬美金給Ferrari車廠?2003年Jordan與Minardi車隊的比賽預算在4500到6000萬美金上下,他們卻都要支付2500萬美金給Cosworth引擎廠(超過年度預算的40%)。Mosley的預算上限使得參賽門檻大幅降低,不少過去放棄挑戰F1的組織現在又重燃希望。2006年當FIA宣布2008年F1賽季還剩下最後一個參賽名額時,David Richards與Jean Alesi、Eddie Irvine、Paul Stoddart等F1巨頭們一起遞交了申請書。

最終他以堅強的研發實力(在英國、北美、德國、澳洲與泰國擁有超過1100名員工,甚至有能力設計量產車型)與設施(Prodrive正籌備在英國Birmingham機場旁興建一個總面積達250英畝的設計中心、還包括一個總長度達4公里測試賽道)雀屏中選。為了節省F1參賽開支,位於英國Banbury的Prodrive公司早已與McLaren車隊達成協定於2008年使用McLaren前一個賽季的底盤參加F1賽事。但是在另一支F1車隊Williams對「二手賽車」合法性的反對下,Prodrive不得不放棄參賽。隨著預算上限的推出,從未忘情F1的David Richards也重新啟動申請參賽計畫。

從1962年至今,Lola共參加過148場F1分站比賽,共留下3次站上頒獎台(最佳成績為第3名)、拿下桿位1次與總積分43分的成績。

一些在基礎方程式賽事營運的不錯的隊伍也開始做起了「F1之夢」,畢竟Ron Dennis、Eddie Jordan等F1傳奇人物當初也是從基礎方程式起家之後做大做強,除了GP2勁旅iSport之外,F3車隊Litespeed也宣佈有意申請2010年參加F1賽事。Litespeed車隊於2008年中期透過收購其他車隊的方式參加英國F3系列賽,車隊老闆Nino Judge表示他相信現在是進入F1的最佳時機:「我們不知道預算上限規則會不會改變?

但我們願意承擔風險,未來恐怕再也不會出現更好的進軍F1的時機,私人隊伍需要這樣一個舞臺,在財政限制下享有技術自由的競爭空間」。Litespeed車隊計畫與MGI設計公司聯手研發F1車身,後者的運營總監是前Renault與Toyota車隊科技總監Mike Gascoyne。雖然FIA將參賽門檻降低至4000萬英鎊,對初級方程式隊伍來說仍是「一個數量級」的巨大挑戰。營運一支GP2車隊每年的預算在300萬英鎊上下(其他由車手及贊助商提供),4000萬英鎊對GP2隊伍來說仍是一場豪賭

大西洋的對岸,全美國車隊USF1也正在積極籌備中。

翻開F1紀錄,過去59年來一共有157支隊伍參加過F1比賽,假如你對Kauhsen、Shannon、Stebro與Fry這幾個隊名一無所知、其實也不是你的錯!在這157支曾出現於F1賽道的隊伍中、僅有24支F1車隊參加超過100場F1分站比賽。歷史上也有33支隊伍因為種種原因從來沒有通過排位賽、在週日下午的正式賽中出發過,還有46支車隊沒有得過任何一分。被Red Bull收購的義大利隊伍Minardi在F1歷史上其實是支不太差的隊伍、他們甚至好過平均數。造成這浩浩蕩蕩157支隊伍在F1賽道上現身的最大原因,就是1950到1970年代私人車隊踴躍參賽的光榮年代!

當時FISA(FIA前身)允許私人隊伍購買整輛賽車參加F1(現在則必須自行設計參賽車輛),很少人不會對80年代Pre-Qualify(排位賽資格賽)時段Paddock區域內的熱鬧場面感到印象深刻。1990年代之後參加F1比賽的開支一飛沖天、私人隊伍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這個賽季僅有兩支真正意義上的私人F1車隊(Williams與Force India車隊),未來若預算上限付諸實施,30年前的熱鬧景象有望重現。

2009/05/15 F1各隊紛紛對預算上限表態
2009/05/04 FIA宣布車隊預算上限新計畫
2009/05/13 [F1專欄] Ferrari車隊反對「預算上限」的原因
2008/05/17 [F1專欄] FIA預算上限目標出爐,各車隊反應不一
2008/01/29 [F1專欄] 車隊預算上限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