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e 13, 2010 |
|
城市 |
Montreal |
|
賽道名稱 |
Circuit de Gilles Villeneuve |
|
賽道長度 |
4.361 km |
|
總圈數 |
70 圈 |
|
比賽總長度 |
305.27 km |
|
|
|
|
|
|
兩週前的土耳其站GP大賽,全球車迷見證了Red Bull車隊自毀長城、錯過了能夠拉大領先幅度的最好機會。土耳其站結束後,F1車隊們橫越大西洋,準備即將在本週末舉行的加拿大站GP大賽。雖然全球的焦點都集中在本週末開始的世界盃,但加拿大站仍有許多令人期待的懸念。在賽車性能上,RB6賽車由於前視風阻過大、在超長的Gilles Villeneuve賽道將沒有太多便宜可佔,相反的這將是McLaren與Mercedes GP車隊的大好機會。回顧加拿大站的歷史,我們不禁對Michael Schumacher有所期待:德國車王在加拿大站曾經7次拿下分站冠軍,奪冠次數超過所有車手。在他生涯所參加的15屆加拿大站比賽中,有12次都登上了頒獎台,土耳其站大舒距離頒獎台僅差一步之遙,本週他有希望在復出之後首度暢飲香檳。
加拿大站的比賽在經過一段有如戲劇性的發展之後,在2004年時重回到F1的世界中。由於加拿大國內的禁煙法令生效,使得贊助賽車運動最力的香煙公司無法在賽車場上設置廣告,2004年的F1的賽程之中原本已經抽掉了加拿大站的比賽。但是在當地政府的努力及各種企賽的贊助之下,主辦單位獲得了將近3000萬加幣的贊助經費,得以補助車隊未能從煙商處所獲得的比賽經費,讓加拿大站從2003年年中一度被除名的危機之中,得以敗部復活,重新獲得2004年至2006年的主辦權利。也因為加拿大站到2003年10月中才又被排入賽程,亦讓2004年的比賽成為18場的比賽。
| | | 加拿大Montreal從1978年開始舉辦F1賽事,這條賽道原本名為Ile Notre Dame,但為了紀念已去世的加拿大車手Gilles Villeneuve,因此改名為Circuit de Gilles Villeneuve。 |
| F1在加拿大舉行比賽的時程,可以回溯至1960年代,但當時的比賽並不是在現在的Montreal所舉行,而由於Mosport Park與Mont Tremblant兩條分屬英語區與法語區的賽道所交替舉行的。但隨著F1對於安全防護的要求日趨嚴格,這兩條舊型的賽道亦隨著失去了F1比賽的主辦權,並由Montreal所重新整建的Ile Notre Dame賽道在1978年起,拿下了F1加拿大站的主辦權利,成為現在所見的加拿大站。而為了盡速完成賽道的整建,主辦單位將1967年世界博覽會的會場改建為賽道,並採用了折衷的方案,將Montreal市內道路與賽道相連接,以打造出一條符合當時需求長度的賽道,也讓Montreal賽道與澳洲Melbourn賽道一樣,成為賽道與街道混合型的比賽。
| | | | Gilles Villeneuve賽道的第一彎是時常會發生撞車意外的交通黑點。 |
| 與剛剛結束的Monaco站相比、舉行加拿大站的Montreal的確是樸素了一些。Montreal是加拿大法語區Quebec省的省會、人口僅有100萬出頭,北美職業運動在這裡的勢力也一直都很微弱。唯一的一支MLB大聯盟棒球隊Montreal Expos (蒙特婁博覽會隊) 已經蟬聯「球迷進場人數最少的隊伍」這項寶座長達10年之久、NBA球隊也對Montreal退避三舍,比較值得一提的就只剩下NHL冰球隊伍Montreal Canadians (蒙特婁加拿大人隊) ,Jacques Villeneuve就是該隊的第一號支持者。連該市的奧運舉辦史都不怎麼光彩:1976年Montreal奧運是歷史上少數幾屆賠錢的奧運會,奧運結束後該市一共花了20年才清償完畢所有的奧運比賽場館興建費用。Gillles Villeneuve賽道反倒是Montreal奧運的獲利者。這這條賽道的所在地Notre Dame人工島就是該市為了舉辦1967年世界博覽會及1976年Montreal奧運會特別興建。Pit區域後方的Paddock位置就是當時奧運會舉辦划船比賽的地點。
| | | L'Epingle髮夾彎是超車的好地方,但也考驗著煞車系統的散熱性能。 |
| Montreal或許乏味,Gillles Villeneuve賽道卻充滿熱情。有人說過Gillles Villeneuve是Enzo Ferrari (Ferrari車廠創辦人) 生前最喜歡的車手,原因就是Gillles Villeneuve是一位熱情洋溢、坐進賽車駕駛座之後就奮不顧身爭取勝利的賽車手。Gillles Villeneuve賽道果然也不負這位「加拿大史上最偉大車手」的名號,總是提供最刺激的比賽過程給F1車迷。1997年法國車手Oliver Panis在這裡發生雙腳骨折的撞車意外,1998年比賽起跑後不久Benetton車隊的Alex Wurz整輛車騰空飛起的鏡頭也被選入美國SI運動畫刊的年度照片。賽道最後一段高速路段後的減速chicane是許多車手的葬身地:1999年的加拿大站比賽中三位世界冠軍車手Michael Schumacher、Jacques Villeneuve與Damon Hill都在這裡撞車,也替這面輪胎牆搏得了「世界冠軍之牆」的稱號。
| | | | 這兒就是讓許多世界冠軍退賽的世界冠軍之牆,2005年賽季在此撞牆的只有BAR車隊的Jenson Button。 |
| 整場比賽維修區旁的大直線開始進行。在比賽進行之中,這是一段可以突破時速300公里關卡的直線,但是在起跑圈時則是處處充滿殺機的陷阱。因為起跑之後不久,就會碰到由前兩個彎道所組成先左後右的連續彎道,車手必須將車速壓至到110公里上下,在2倍重力的側向力拉扯之下,與眾家車手爭道,取得先機。而在第1個彎道路線的好壞又決定所爭奪位置能否存活超過10秒,因為接下來的Coin Senna髮夾彎,則是需要以時速80公里過彎的小彎,在第1個彎道爭取到好位置的車手,除了需有精準的配速以維持第2個彎的路線外,還要防止地面灰塵對抓地力的影響,穩定地操控車輛。
而在彎道接近180度的髮夾之後,車手開始有一段接近直線的大弧線可以全油門狂奔,在到達3號與4號彎之前,車速可以到達每小時250公里以上。而接著又是彷彿重演歷史,全力剎車,再次切進先右後左的連續彎道。而這之的曲率變化較為和緩,因此車速還能保持在時速140公里左右。
而接下來一段時速250公里左右的5號彎,車輛再次來到一組連續彎,又是需要降至2檔的低速,車輛剎車系統的耐久性開始出現考驗,而輪胎的耐用性的影響亦會浮現。而過了7號彎之後的大直線,則是讓車隊又愛又恨的地方,可以上看時速320公里的路段,自然對於下壓力的調校會希望越小越好,以減少阻力,但是與那麼多組的連續小彎相較,如何取捨,成了車隊技師功力之所在。
| | | Kubica驚心動魄的撞車意外,絕對是去年賽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 |
| 令車手討厭的小彎又在大直線之後緊接襲來,剎車再次到底,車速降至100,檔位來到2檔,小心地繞過了8號彎道,接上了較和緩的9號彎,車速開始提升,但是動力與下壓力的平衡,是車手能否不必開進緩衝區的關鍵。隨著曲率慢慢變小,車速再次上探250公里;去年BMW車手Robert Kubica就是在此發生意外:Kubica在此一高速左彎失控,賽車直接撞向右側護欄;驚心動魄的畫面,堪稱近幾年來F1最嚴重的意外事件。而今年主辦單位也特別針對此處護欄進行修改,以避免同樣的意外發生。
通過T2計時段,此時賽道來到全場最難以處理的L'Epingle髮夾彎,小半徑、大曲率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減速是無法避免衝出賽道。這個全場唯一的一檔彎,可以讓F1車手乖乖地以市售車的時速80公里,一一排列整齊的過彎。
之後的路程,就是Montreal站的最後一段,筆直的直線,讓車輛的馬力可以盡情的發揮,車速可以一路從80加速至240乃至於320公里,極其精采。但是直路底又是一個加拿大站的特產─連續彎道,車手再次需要在2秒之內減掉200公里的時速,才足以安全地切入彎道。而在這彎道的出口之處,有著一堵著名的世界冠軍之牆,在同一場比賽之中,曾讓Michael Schumacer、Damon Hill、Jacque Villeneuve分別撞上了護欄而退出了比賽。而之所有讓眾多一線車手都會如此拼命的原因在於,越靠近護欄,越接近那條最好的線,車輛的速度亦會越快。但是在前半段的彎道之中,車手可能就使用過多的路沿石,讓車輛失去平衡,而眾多高速直線道的場地,讓許多車隊在下壓力的設定上有所取捨,因此一線車手,每每在全球車迷的矚目之下,帶著不安定的後軸,盡可能地緊貼護欄前進。而任何一丁點的失誤,就造成了完賽與退賽之間的兩極結果。
Gillles Villeneuve賽道上總是充滿意外並不是沒有理由:這是一條高速直線道與低速彎結合而成的臨時跑道,有點類似Monaco與Monza的混合版本。F1賽車在這裡的極速超過320公里/時,在全年賽程中僅次於Monza與Hockenheim賽道。Gillles Villeneuve賽道也有「煞車裝置殺手」之稱,連接在高速彎道後的減速彎讓F1賽車必須在4.5秒內從時速320公里減速到70公里,車上的煞車碟盤在1秒鐘之內就會從攝氏450度的工作溫度上升到攝氏1000度。1999年H-H Frentzen在這裡發生了罕見的「煞車碟盤破裂」意外,也難怪所有的F1車隊都在這裡拿出最大的煞車碟盤散熱裝置。Montreal賽道的特性相當的兩極,不但有著極小而狹窄的彎道,亦有許多讓車手可以高速狂飆的路段,下壓力與抓地力的平衡,多變的特性,讓其成為相當受歡迎的一站。而Montreal賽道濃密的樹林,以及Montreal市優美的風景,亦讓在此觀戰成為視覺上的享受。Montreal站的比賽時間大約需要1小時30分左右,才能夠完成70圈的比賽。
| | Hamilton去年在此拿下生涯首座分站冠軍,今年他是否能順利連莊? |
|
去年的加拿大賽站,撞車、Stop and Go罰責和黑旗退賽等意外頻傳,安全車也多次進出,來應付賽道上的各式突發狀況。最終McLaren車手Lewis Hamilton在此拿下生涯的第一座冠軍獎盃,而Ferrari車手則與頒獎台無緣。Hamilton上一站拿下摩納哥站冠軍,同時也讓自己於車手排行榜上奪下領先位置;在今年賽季完成1/3之下,加拿大賽站相信對於年度積分爭奪上也有重大意義。
2009年由於加拿大站主辦單位無法與FOM達成共識,加拿大站缺席了年度賽程。2008年的加拿大站週六排位賽過程中發生許多車輛失控的場景,最終McLaren車手Lewis Hamilton挾著強大的車輛優勢以1分17.886秒的成績拿下桿位,Kubica與Kimi Raikkonen位居第2與第3位。週日的正式比賽首位出發的Hamilton穩扎穩打的保住自己的領先局面,Raikkonen則立刻挑戰前方的Kubica,在第一個彎道出彎後Kubica也順利守住了自己第2位的位置,反倒是第5位出發的Nico Rosberg順勢超越了前面的Alonso搶到了第4位。比賽進行到第17圈時,影響本站最後結局的幾宗意外連續發生。首先是Force India車隊的Sutil其賽車出現故障停在了賽道三號彎的一側,大會立即出示黃旗並且派出安全車,Hamilton在前16圈累積的的6.8秒的領先優勢立刻蕩然無存。
| | BMW車隊在2008年加拿大站締造車隊歷史上最佳成績。 |
|
由於安全車的出現,領先的前8位車手立即選擇進站加油,正當Raikkonen和Rosberg停在維修區的出口處等待紅燈熄滅通道打開時,後方的Hamilton卻以大家想像不到的速度撞向前方的Raikkonen,顯然過於心急的他沒有看到燈號。經過70圈的爭奪後,最後BMW車隊的Kubica獲得冠軍,他的隊友Heidfeld屈居亞軍,Red Bull車隊老將David Coulthard也站上頒獎台。這也是BMW車隊歷史上的首座F1分站賽冠軍,同時也是車隊首次在比賽中獲得1-2的勝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