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e 25, 2006 |
|
城市 |
Montreal |
|
賽道名稱 |
Circuit de Gilles Villeneuve |
|
賽道長度 |
4.361 km |
|
總圈數 |
70 圈 |
|
比賽總長度 |
305.27 km |
|
|
|
|
|
|
|
加拿大站的比賽在經過一段有如戲劇性的發展之後,在2004年時重回到F1的世界中。由於加拿大國內的禁煙法令生效,使得贊助賽車運動最力的香煙公司無法在賽車場上設置廣告,2004年的F1的賽程之中原本已經抽掉了加拿大站的比賽。但是在當地政府的努力及各種企賽的贊助之下,主辦單位獲得了將近3000萬加幣的贊助經費,得以補助車隊未能從煙商處所獲得的比賽經費,讓加拿大站從2003年年中一度被除名的危機之中,得以敗部復活,重新獲得2004年至2006年的主辦權利。也因為加拿大站到2003年10月中才又被排入賽程,亦讓2004年的比賽成為18場的比賽。
| | | 加拿大Montreal從1978年開始舉辦F1賽事,這條賽道原本名為Ile Notre Dame,但為了紀念已去世的加拿大車手Gilles Villeneuve,因此改名為Circuit de Gilles Villeneuve。 |
| F1在加拿大舉行比賽的時程,可以回溯至1960年代,但當時的比賽並不是在現在的Montreal所舉行,而由於Mosport Park與Mont Tremblant兩條分屬英語區與法語區的賽道所交替舉行的。但隨著F1對於安全防護的要求日趨嚴格,這兩條舊型的賽道亦隨著失去了F1比賽的主辦權,並由Montreal所重新整建的Ile Notre Dame賽道在1978年起,拿下了F1加拿大站的主辦權利,成為現在所見的加拿大站。而為了盡速完成賽道的整建,主辦單位將1967年世界博覽會的會場改建為賽道,並採用了折衷的方案,將Montreal市內道路與賽道相連接,以打造出一條符合當時需求長度的賽道,也讓Montreal賽道與澳洲Melbourn賽道一樣,成為賽道與街道混合型的比賽。
Montreal賽道在1978年開始舉辦F1加拿大站比賽,而首次的比賽便由當年的Ferrari加拿大籍車手、1997世界冠軍車手Jacque Villenneuve的父親Gilles Villeneuve所拿下,讓許多加拿大車迷至今仍津津樂道。而這位受加拿大人喜愛的車手在1982年的加拿大站前一站的比利時站排位賽之中,因事故身亡。為紀念其在賽車事業上的成就與貢獻,在當年的加拿大站之前,Ile Notre Dame賽道正式更名為Circuit Gilles-Villeneuve。
| | | | Gilles Villeneuve賽道的第一彎是時常會發生撞車意外的交通黑點。 |
| 這條位於Montreal郊區小島上的賽道,全長4.421公里長,與現在的新型F1賽道相比,算是相當迷你的一條賽道。這條賽道由於舉辦的比賽極少,加上旁邊河風不斷的吹襲,讓賽道的表面總有著相當的灰塵,在排位賽與比賽之初,常造成車手許多的困擾。
整場比賽維修區旁的大直線開始進行。在比賽進行之中,這是一段可以突破時速300公里關卡的直線,但是在起跑圈時則是處處充滿殺機的陷阱。因為起跑之後不久,就會碰到由前兩個彎道所組成先左後右的連續彎道,車手必須將車速壓至到110公里上下,在2倍重力的側向力拉扯之下,與眾家車手爭道,取得先機。而在第1個彎道路線的好壞又決定所爭奪位置能否存活超過10秒,因為接下來的Coin Senna髮夾彎,則是需要以時速80公里過彎的小彎,在第1個彎道爭取到好位置的車手,除了需有精準的配速以維持第2個彎的路線外,還要防止地面灰塵對抓地力的影響,穩定地操控車輛。
而在彎道接近180度的髮夾之後,車手開始有一段接近直線的大弧線可以全油門狂奔,在到達3號與4號彎之前,車速可以到達每小時250公里以上。而接著又是彷彿重演歷史,全力剎車,再次切進先右後左的連續彎道。而這之的曲率變化較為和緩,因此車速還能保持在時速140公里左右。
| | | L'Epingle髮夾彎是超車的好地方,但也考驗著煞車系統的散熱性能。 |
| 而接下來一段時速250公里左右的5號彎,車輛再次來到一組連續彎,又是需要降至2檔的低速,車輛剎車系統的耐久性開始出現考驗,而輪胎的耐用性的影響亦會浮現。而過了7號彎之後的大直線,則是讓車隊又愛又恨的地方,可以上看時速320公里的路段,自然對於下壓力的調校會希望越小越好,以減少阻力,但是與那麼多組的連續小彎相較,如何取捨,成了車隊技師功力之所在。
令車手討厭的小彎又在大直線之後緊接襲來,剎車再次到底,車速降至100,檔位來到2檔,小心地繞過了8號彎道,接上了較和緩的9號彎,車速開始提升,但是動力與下壓力的平衡,是車手能否不必開進緩衝區的關鍵。隨著曲率慢慢變小,車速再次上探250公里,但是全場最難以處理的L’Epingle髮夾彎來到,小半徑、大曲率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減速是無法避免衝出賽道。這個全場唯一的一檔彎,可以讓F1車手乖乖地以市售車的時速80公里,一一排列整齊的過彎。
| | | | 這兒就是讓許多世界冠軍退賽的世界冠軍之牆,2005年賽季在此撞牆的只有BAR車隊的Jenson Button。 |
| 之後的路程,就是Montreal站的最後一段,筆直的直線,讓車輛的馬力可以盡情的發揮,車速可以一路從80加速至240乃至於320公里,極其精采。但是直路底又是一個加拿大站的特產─連續彎道,車手再次需要在2秒之內減掉200公里的時速,才足以安全地切入彎道。而在這彎道的出口之處,有著一堵著名的世界冠軍之牆,在同一場比賽之中,曾讓Michael Schumacer、Damon Hill、Jacque Villeneuve分別撞上了護欄而退出了比賽。而之所有讓眾多一線車手都會如此拼命的原因在於,越靠近護欄,越接近那條最好的線,車輛的速度亦會越快。但是在前半段的彎道之中,車手可能就使用過多的路沿石,讓車輛失去平衡,而眾多高速直線道的場地,讓許多車隊在下壓力的設定上有所取捨,因此一線車手,每每在全球車迷的矚目之下,帶著不安定的後軸,盡可能地緊貼護欄前進。而任何一丁點的失誤,就造成了完賽與退賽之間的兩極結果。
Montreal賽道的特性相當的兩極,不但有著極小而狹窄的彎道,亦有許多讓車手可以高速狂飆的路段,下壓力與抓地力的平衡,多變的特性,讓其成為相當受歡迎的一站。而Montreal賽道濃密的樹林,以及Montreal市優美的風景,亦讓在此觀戰成為視覺上的享受。Montreal站的比賽時間大約需要1小時30分左右,才能夠完成70圈的比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