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隊國籍 英國
車隊所在地 Woking, UK
首場比賽 1966年 摩納哥站
首場勝利 1968年 比利時站


L. Norris (英國)


F. Alonso (西班牙)


D. Ricciardo (澳洲)
MCL35
2019年賽季對於McLaren車隊而言是充滿喜悅的1年。王牌車手Fernando Alonso在多年求冠不成之下,在2018年賽季結束後暫時離隊,追尋人生的夢想,讓車隊進入真空狀態。

接手McLaren 2年的Zak Brown,一直以Alonso為核心建構整個車隊。在中心支柱離開之後,決心放手一搏,找來脫離Red Bull集團的Carlos Sainz Jr.,搭配McLaren培訓車手Lando Norris,以全面年輕化的車手陣營,迎向2019年賽季的挑戰。由於McLaren車隊在2018年換成Renault動力系統之後,表現亦不盡理想,加上車手陣容大洗牌,外界不乏看空這支傳統強隊的聲音,認為McLaren將會變成Williams第2。

不料,McLaren的MCL34賽車與Renault動力系統的綜效遠遠大於2018年的MCL33,2位年輕車手的駕馭能力亦超乎預期,讓McLaren在2019年表現出奇良好,甚至超過Renault原廠車隊,站上車隊第4名位置,僅次於3大車隊,而Carlos Sainz Jr.甚至站上了車手排行榜第6名位置,表現出色。

2019年的成功,讓McLaren成功終結2015年以來的頹勢,並讓人對2020年的賽季充滿期待,也讓McLaren車隊成功吸引多家贊助商加入。究竟年輕的車手與MCL35,能為眾人帶來什麼成果,已是全球車迷所好奇的。

2020年贊助商列表

品牌 國籍 產品
Formula 1 Partner
A Better Tomorrow 英國 菸草產品
Dell Technology 美國 資訊服務
Arrow Electronics 美國 電子元件與系統供應
Huski Chocolate 瑞典 巧克力飲料
Estrella Galicia 0,0 西班牙 無酒精啤酒飲料
Automation Anywhere 美國 生產自動化
Richard Mille 瑞士 鐘表
Hilton 美國 飯店
Coca-Cola 美國 碳酸飲料
Unilever 英國/荷蘭 生活用品
FxPro 英國 線上外匯交易
CNBC 美國 商業新聞頻道
OnePlus 中國 行動電話
MindMaze 美國 生物科技
Klipsch 美國 音響喇叭、耳機
Pirelli 義大利 輪胎
Akebono 日本 煞車系統
Sparco 義大利 人身部品
Volvo Trucks 瑞典 貨車
AkzoNobel-Sikkens 德國 烤漆塗裝
Enkei 日本 輪圈
Vive 臺灣 虛擬實境
Mazak 日本 綜合加工機
Marelli 日本 汽車零組件
TechnoGym 義大利 健身器材
Stratasys 美國 3D列印
KAUST 沙烏地阿拉伯 大學及研究所
Hookit 美國 運動贊助分析估價
eSport Partner
Logitech 瑞士 電腦周邊裝置
Alienware 美國 電競設備
Huami 中國 穿戴裝置
Group Partners
Ashurst 英國 法律服務
Lucas 英國 室內塗裝
IT Lab 英國 資訊整合服務
WiPro 印度 資訊科技顧問服務
McLaren Licensees
Tumi 美國 行李箱
Ultimotive 英國 汽車美容用品

[車隊歷史]

Bruce McLaren於1937年8月在紐西蘭出生,身為McLaren車隊的創始人,他對F1世界的深遠影響,遠遠超過了他作為車手取得所有成績的總和。1950年代中期,Bruce McLaren在家鄉開始了其賽車手生涯,很快地他在1958年贏得了去歐洲參加F2比賽的獎學金,迅速晉升為單座位賽車的車手。

次年,他在Cooper車隊上演了自己的F1處女秀,在該賽季接近尾聲之時,他已是一位時常可以拿下積分的車手,他最終在美國閉幕站拿下了分站冠軍,當時他只有22歲,成為了F1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分站冠軍。1960年他與Jack Brabham搭檔在車隊擔任二號車手,隔年Jack Brabham離開車隊,Bruce McLaren晉升為首席車手,但經過了幾個賽季的征戰成績都不盡理想。後來在Jack Brabham的鼓動下,他創立了「Bruce McLaren Motor Racing Ltd.」,並開始研發及組裝自己的座駕。後來他把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成功的專業賽車公司,因技術方面出類拔萃而贏得了業界口碑。


McLaren的首部F1賽車是由Robin Heard設計、並在1966年製造的。第一年,因為必須遵照3.0升引擎的賽例,讓他很難找到與他設計的車架相匹配的引擎,後來只好將就使用馬力性能不足的義大利Serenissima V8與笨重的Ford V8引擎。1966年的英國站,Bruce McLaren從發車時的第十三位一路追趕,最終取得第六名,為車隊贏得年度的第一分。搭載Ford Cosworth DFV引擎的M7賽車後來成為車隊的終極武器,Bruce McLaren在Race of Champion的比賽中駕駛這款新車拿下勝利。1968年,Bruce McLaren成功說服1967年世界冠軍Danny Hulme加盟車隊,在兩人共同奮戰下本來非常有機會拿到世界冠軍寶座,但在賽季的最後幾場比賽中他們還是輸給了Lotus車隊的Graham Hill。


雖然在北美的CanAm Sports Car系列賽當中,Bruce和Danny所組成的McLaren車隊是一支極具戰力的車隊,但1970年6月,Bruce McLaren在Goodwood測試CanAm賽車時不幸身亡。儘管當時的M7賽車性能非常優異,但真正讓McLaren在F1佔有一席之地的卻是M23賽車,1973年,Denny Hulme和Peter Revson正是駕駛這輛賽車贏得了三場比賽的勝利。1974年,Emerson Fittipaldi離開Lotus車隊加盟McLaren,同時也為McLaren贏得了首個車手與車隊雙料冠軍,不過他在1975年輸給了Ferrari的Niki Lauda後決定離開McLaren。後來James Hunt取代了他的位置,經過一個戲劇化的賽季,James Hunt僅以一分的些微差距拿下了車手總冠軍,但車隊總冠軍卻被Ferrari車隊奪走。1977年,James Hunt贏了三場比賽,但當時即將引進F1的地面效應科技,卻是後來讓McLaren沒落一陣子的主因。

Ron Dennis這位英國人在1984年開始掌管McLaren車隊。
1984年,McLaren車隊主席Teddy Mayer把公司的一部分股份賣給了當時參加F2比賽的Project Four車隊領隊Ron Dennis,此後McLaren又開始在F1活躍了起來。Ron Dennis非常注重細節,他與設計師John Barnard合作研發了一部經典的F1碳纖維車架MP4。自1983年以來,搭載Ford Cosworth DFV V8自然進氣引擎的McLaren賽車一直在與鋒芒畢露的渦輪引擎對抗,但一款TAG Porsche V6渦輪引擎的問世給McLaren車隊帶來了光明的未來。

1980年代與Honda車廠合作的那段時間是McLaren車隊戰力的最顛峰時期。
1982年Ron Dennis說服Niki Lauda加入McLaren,1984年車隊又簽下了Alain Prost,此時McLaren晉身為超級強隊似乎已是萬事具備。Alain Prost與Niki Lauda在1984年縱橫了F1賽場,Alain Prost贏得七場比賽、Niki Lauda贏得五場,但後者最後以72比71.5分的差距贏得了車手總冠軍,隔一年賽季車手總冠軍則被Alain Prost給奪走。1986年Alain Prost衛冕成功,但是就車隊而言,擁有Honda引擎加持與 Nigel Mansel、Nelson Piquet組合的Williams車隊顯然更加強勢。

McLaren車隊的車手陣容很喜歡搞恐怖平衡,像是早期的Alain Prost與Ayrton Senna,還有2005年Juan Pablo Montoya與Kimi Raikkonen的冰火組合。
但到了1988年,擁有Alain Prost、Ayrton Senna以及Honda引擎的McLaren完全主宰了F1,贏得了賽季全部十六場比賽中的十五場,Ayrton Senna為McLaren贏得了自1985年以來的首個車手總冠軍,隔一年Alain Prsot再度拿下車手總冠軍。由於兩名隊友交惡,1989年賽季結束後Alain Prost轉隊至Ferrari,Ayrton Senna則留在McLaren,而且接下來連續兩年再為McLaren奪得車手與車隊總冠軍。1992年Honda退出F1,車隊被迫使用性能相對較差的Ford HB 3.5 V8引擎,1993年Ayrton Senna勉強拿下五場勝利,之後因車隊戰力不佳而選擇轉隊至Williams。

與Mercedes Benz合作進入另一個高峰期

與Mercedes Benz合作後,McLaren車隊又進入了另一個高峰期。
1994年Peugeot引擎取代了Ford,但接下來的賽季卻是災難不斷,整個賽季只能拿到42分。1995年,McLaren開始與Mercedes Benz合作,但在這兩年的磨合期裡車隊只能拿下年度第四名。1997年的開幕站,David Coulthard為車隊帶來了繼1993年Ayrton Senna在澳洲站取勝之後的首次勝利。雖然車手陣容強大,但Mercedes Benz引擎的的耐用度不佳,以致David Coulthard和Mika Hakkinen屢次與勝利擦肩而過。後來David Coulthard終於在義大利站再次獲勝。1997 年在西班牙Jerez賽道Williams車隊的Jacques Villeneuve賽車發生故障,Mika Hakkinen因此拿下了他個人的F1首勝。1998年的F1賽場再次成為McLaren的天下,Mika Hakkinen和David Coulthard以壓倒性優勢連奪賽季前六場賽事中的五場勝利。Ferrari車隊Michael Schumacher與McLaren一直拼鬥到賽季的最後一站,但McLaren再次問鼎,把車隊和車手總冠軍都抱走。

Mika Hakkinen在McLaren車隊拿下了兩座世界冠軍。
1999年賽季喜憂參半,儘管McLaren仍然處於優勢,但Ferrari和Michael Schumacher卻不斷縮小與他們之間的差距。在這一年,機械故障、車手失誤、運氣不佳等等因素大大地阻礙了車隊的衛冕之路,後來Ferrari以些微的優勢拿走了車隊總冠軍,不過車手總冠軍仍然是屬於Mika Hakkinen的。

2000年賽季一開始,Ferrari就以無敵之姿統治了F1,而McLaren則在引擎可靠性不足中掙扎,David Coulthard在巴西站取得第二名,但成績因技術犯規宣告無效。2001年賽季第三場比賽結束之後,McLaren意識到想要擊敗Ferrari將是難上加難,儘管David Coulthard多次向Michael Schumacher挑戰,但這位蘇格蘭車手還是被遠遠地被拋在後面。經歷了令人失望的一年之後,兩屆世界冠軍Mika Hakkinen宣佈在2002年退休,同為芬蘭人的Kimi Raikkonen取代了Mika Hakkinen,這位年輕車手選擇了離開Sauber車隊與Mercedes Benz簽下長期合約。

2002年的法國站,當時跑在第一順位的Kimi Raikkoene因為壓到跑道上的油漬而打滑,在首場勝利近在眼前的情況下最後只能拿下分站亞軍。該年McLaren在車隊排行榜下降一位,排在Ferrari和Williams之後名列第三,那年賽季又是令人失望的一年。2003年,McLaren的改良版賽車MP4-17D似乎性能不錯、耐用度也極佳,David Coulthard與Kimi Raikkoenen靠著它征戰了整年賽季。在使用舊款改良版賽車這種不利的條件下,Kimi Raikkonen仍在車手總冠軍爭奪戰中僅以2分之差名列年度亞軍,但McLaren車隊卻沒能超過2002年打敗它的兩支車隊,依然名列第三名。

McLaren車隊在2004年賽季前半段的成績一塌糊塗,引擎縮缸事件不斷。直到賽季的尾聲MP4-19B賽車登場後車隊才恢復了該有的水準,Kimi Raikkonen也在比利時站拿下了他第二個F1分站冠軍,但車隊的年度排名已經掉到第五位了。2005年賽季,隨著Juan Pablo Montoya的加盟,他與Kimi Raikkonen一冷一熱的的組合被公認是F1車隊中最為堅強的陣容;但另一個關鍵因素是MP4-20賽車不僅得面對宿敵Ferrari與Williams,還得力拼今年非常強勢的Renault與Toyota車隊。

McLaren車隊在2005年賽季證明了自己的研發功力,他們的MP4-20被公認為2005年最快最猛的賽車,但癟腳的引擎耐用度加上兩位車手普遍的運氣不好,不僅讓Kimi Raikkonen最後敗給了Fernando Alonso,McLaren車隊也在閉幕站時成為Renault車隊的手下敗將。McLaren車隊2006年的MP4-21賽車的速度依然飛快,如果能把Mercedes-Benz引擎的耐用度提昇,相信這支英國老牌車隊依然大有可為

2006對於McLaren車隊來說是痛苦的一年。拜空力設計大師Adrian Newey離去所賜,缺乏競爭力的賽車非但使得McLaren的車手只能眼睜睜看著Renault和Ferrari角逐冠軍,有的時候甚至連完賽都成了問題。McLaren車手整季跑完的圈數只有Renault和Ferrari的78%。

2006年賽季最終成為Juan Montoya在F1的最後一季,諷刺的是他在賽季中期離開後,McLaren的表現竟有了明顯的提升,這看上去是整個車隊空前團結在唯一的中心Raikkonen身邊的結果。但賽車穩定性差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跑完全季的Raikkonen最終沒能贏得任何一座分站冠軍。

2007年McLaren車隊最大的期待就是兩屆世界冠軍Fernando Alonso的加盟,菜鳥車手Lewis Hamilton在澳洲站創紀錄的拿下第三名也讓眾人跌破眼鏡!與此同時,MP4-22賽車所表現出來的穩定性連Ferrari的紅色戰車都相形見絀 (Felipe Massa所駕駛的Ferrari賽車在排位賽中發生離合器故障) ,雖然2007年MP4-22在賽道上贏得更多積分,但在整個賽季車隊都受到「間諜門」的困擾,最終該隊還是在賽道外輸掉了車隊和車手年度冠軍,此外還要承擔1億美元的罰款。2007年11月Fernando Alonso和車隊達成協議結束雙方尷尬的合作關係,之後Hekki Kovalainen被宣佈為2008年賽季的正式車手。

2009年賽季我們不尋常地見證了兩大勁旅的殞落。馬來西亞站結束後,McLaren和Ferrari車隊在前兩站合計僅拿下1分積分:這1981年以來首見 (1981年兩隊在前兩站比賽一分未得) 。拜下半年的復甦所賜,McLaren避免了一個悲慘的賽季。在賽季進行9站比賽之後銀箭僅有14分進帳,在車隊積分榜上名列第6位,所幸最後8站比賽該隊入帳57分,最後拿到車隊積分榜第3名。

2007年澳洲站兩位銀箭車手都站上頒獎台。

2007年對McLaren車隊來說絕對是苦澀的一年。

Lewis Hamilton一直到2009年下半季才展現其世界冠軍本色。

歷史上除了在2007年賽季由於間諜案事件被取消全年積分而排名第11位之外,總部位於英國Woking的McLaren車隊自從1981年以來從未跌出年度第5位,幸好2009年沒有寫下新低。不過銀箭本賽季卻無法拿到一次單場最快單圈紀錄,這也是繼1996年之後首次McLaren車手在整季無法取得最快單圈紀錄。雖然09年的成績單並不漂亮,但賽季結束後新科世界冠軍Jenson Button加盟銀箭,McLaren車隊將以兩位英國籍世界冠軍車手的超強陣容迎接2010年。

歷經2007年賽季的不堪,2008年對於McLaren車隊而言,終於嘗到勝利的果實。但2009年Lewis Hamilton的衛冕之旅卻走的十分辛苦。主因在於賽車MP4-24除了受到KERS系統的拖累,賽車尾部也因為FIA允許雙層Rear Diffuser套件而不得不重新設計。拜2009年下半季的復甦所賜,McLaren車隊避免了一個悲慘的2009年賽季,當季該隊在最後8站比賽該隊入帳57分,最後拿到車隊積分榜第3名。歷史上除了在2007年賽季由於間諜案事件被取消全年積分而排名第11位之外,McLaren車隊自從1981年以來從未跌出年度第5位。也是因為2009年下半季的進步,去年許多人對於這支位於英國Woking的隊伍期待很高。

2009年賽季結束後McLaren車隊網羅了世界冠軍 Jenson Button加盟並組成了「全英國車手陣容」。相較於前身,2010年的比賽車輛MP4-25賽車採用了激進的外觀設計,新賽車的鼻錐短而平直,複雜的前翼設計目的在增加更多的下降力並擁有多達5層的翼片結構。冬季測試顯示MP4-25的成績不俗,今年這支老牌勁旅的表現讓人期待。然而與2009年下半季的表現相比,2010年下半季McLaren車隊可謂判若兩隊:2010年McLaren車隊似乎可用「虎頭蛇尾」來總結:雖然在賽季前半是世界冠軍的大熱門,但賽季末卻十分沈寂。從匈牙利站讓出了車隊年度冠軍的寶座之後,McLaren車隊始終無法從Red Bull車隊手中搶回。

2010年中國站,該隊給英國車迷帶來一個甜蜜的回憶:這是繼1999年奧地利站 (Eddie Irvine和David Coutlhard) 之後,再一次兩位英國車手包攬前兩位。

McLaren車隊在2010年上個賽季後段退出爭冠行列的重要原因是MP4-25賽車的設計缺陷,由於車身重心轉移太過敏感,空力團隊的研發成效也大打折扣,加以Jenson Button去年加盟時間太晚,所以McLaren MP4-25賽車明顯是以Lewis Hamilton的駕駛風格來設計,這導致Jenson Button在排位賽成績和隊友Hamilton的對比遠遠落後。不過在2010年中國站,該隊仍然給英國車迷帶來一個甜蜜的回憶:這是繼1999年奧地利站(Eddie Irvine和David Coutlhard)之後,再一次兩位英國車手包攬前兩位,韓國站則是McLaren車手歷史上第450次登上領獎臺(由Hamilton締造)。2010年McLaren車隊可用「虎頭蛇尾」來總結:雖然在賽季前半是世界冠軍的大熱門,但賽季末卻十分沈寂。從匈牙利站讓出了車隊年度冠軍的寶座之後,McLaren車隊始終無法從Red Bull車隊手中搶回,兩位駕駛風格差異甚大的車手也增加了工程團隊改良賽車的難度。

為了迎回暌違三個賽季的世界冠軍,2011年初McLaren科技團隊推出了激進設計的MP4-26賽車,由於歷史上McLaren推遲新賽車發表的賽季最後都締造了優異的成績,所以外界對MP4-26賽車非常期待。為了最佳化車輛尾部空力套件的效率,新賽車搭載的「章魚」式排氣系統:一個陶瓷材料的外罩先收集從引擎裡排出的熱氣,並把它們分配輸送給八個分離的排氣管,該隊利用了Pyrosic特殊複合材料。四輪的冬季測試McLaren車隊最頭痛的是試車距離的不足,這可能暗示新賽車的可靠性令人擔憂,反觀主要對手Ferrari與Red Bull都能毫無問題的完成超過100圈的測試距離。開幕站澳洲站McLaren被Red Bull車隊所壓制,Lewis Hamilton屈居Sebastian Vettel之後獲得第2位,而Jenson Button僅僅排名第6位。來到了上海賽道McLaren車隊終於揚眉吐氣,Hamilton最後時刻超越Vettel並幫助車隊拿到了2011年賽季首個分站冠軍。然而在Red Bull車隊的強大優勢之下,整季McLaren車隊都無法縮小差距、最後以超過100分的落後幅度拿下了年度第2位。

從記錄上來看,Martin Whitmarsh帶領的隊伍擁有豐富的「年度亞軍」經驗,自從上次在1998年拿下車隊年度冠軍之後,之後12年中除了2004年賽季獲得第5位以及因為間諜門而被扣除所有積分的2007年賽季以外,McLaren車隊有10個賽季的年終排名不是亞軍就是季軍。2011年賽季該隊又延續之前的「慣例」最後報回車隊年度亞軍,這也意味著距離上次拿下世界冠軍 (2008年) 又過去了一年,上次拿下車隊冠軍更要追溯到1998年。比起2010年McLaren車隊的虎頭蛇尾,2011年儘管最後沒有能夠阻擋Red Bull邁向雙冠王的步伐,但是McLaren的整體表現還是相當穩定,該隊一共拿下了6座分站冠軍,在Ferrari和Mercedes GP車隊表現疲軟的情況下,他們成為了Red Bull衛冕道路上的主要對手。儘管「單季6場勝利」的成績並不難看,但McLaren車隊並非為了爭奪年度亞軍而來,所以2011年對於Ron Dennis和McLaren的高層來說依然是個失望的賽季。

2012年McLaren車隊其車手陣容保持穩定,兩位英國世界冠軍車手的組合經過了兩個賽季的磨合、其效果比多數人預料的更好。在過去的幾個賽季中,McLaren車隊最大的遺憾就是他們不能以最快的賽車迎接賽季開幕。2012年他們最終有了這個機會:澳洲站在排位賽中鎖定頭排,最終1-3位完賽(要不是不幸的安全車事故,他們本應壟斷前兩位),在馬來西亞站他們又稱霸了排位賽。然而在Lewis Hamilton於加拿大站再次獲勝前,這就是該隊的最好成績了。

賽季中期以及之後的幾站卻看似毫無競爭力:不但無法讓賽車正常運行,同時遭遇了無數的維修區失誤,雖然在賽季末段車隊狀況回勇,但此時在世界冠軍的爭奪中已經無力回天。匈牙利站、比利時站和義大利站的三連勝顯示McLaren賽車的潛能從未消失、只是沒有被釋放出來罷了。而當車隊開始理解如何發揮出MP4-27賽車的潛力時,可靠性問題又頻頻出現。儘管擁有速度最快的賽車,這又是同一個老掉牙的故事:該隊上次拿下車隊排行榜冠軍已經是14年前的事。回到兩位車手身上,Jenson Button對賽車的不適應程度要更多一些,他在摩納哥和加拿大站都嘗試了不同於隊友的賽車設定但效果卻不佳,為了能更好地平衡前後胎的溫度,Jenson Button甚至需要改變他平穩的駕駛風格。

2013年對McLaren車隊而言是重大的轉折,因為培養多年的好手Lewis Hamilton轉隊到Mercedes AMG車隊,McLaren則找來墨西哥新人Sergio Pérez與世界冠軍Jenson Button搭檔。年度成績則是10年來首次不在前3名。

2014年車隊以年輕的Kevin Magnussen取代了Sergio Pérez,但是仍僅能居於第5名。車隊急需扭轉頽勢,選擇與Mercedes-Benz動力系統分道揚鑣,重新擁抱曾一起拿下世界冠軍的Honda動力系統,並在長時間的洽談之後,談下了2005年2006年世界冠軍Fernando Alonso,與Jenson Button搭配,成為雙世界冠軍的組合。

不料,這一年的決定,成為McLaren隊史上最大的惡夢。久別後重回賽場的Honda,面對全新Hybrid時代的科技考驗,在後續3年的合作期間,始終未能提供足夠的動力與耐用度。而世界冠軍Alonso的指引,也沒能把車隊帶向更好的開發成果,只讓Alonso與Honda之間的積怨不斷增加,車隊的名次也在墊底邊緣徘徊。到最後McLaren選擇與Honda拆夥,轉用Renault動力系統。

使用Renault動力系統的2018年,McLaren依舊不能交出好成績,Alonso選擇暫離F1。而2019年大膽的新人策略則獲得絕佳的成果,讓McLaren成功進入全新的時代。

賽季 賽車 引擎/動力系統 輪胎 積分 年度排名
1966 M2B Ford /
Serenissima
Firestone 2
1
9
12
1967 M4B
M5A
BRM Goodyear 3 10
1968 M5A
M7A
BRM / 
Ford-Cosworth
Goodyear 3
49
10
2
1969 M7A
M7B
M7C
M9A
Ford-Cosworth Goodyear 38 5
1970 M7D
M14A
M14D
Ford-Cosworth /
Alfa Romeo
Goodyear 35 5
1971 M14A
M19A
Ford-Cosworth Goodyear 10 6
1972 M19A
M19C
Ford-Cosworth Goodyear 47 3
1973 M19A
M19C
M23
Ford-Cosworth Goodyear 58 3
1974 M23 Ford-Cosworth Goodyear 73 1
1975 M23 Ford-Cosworth Goodyear 53 3
1976 M23
M26
Ford-Cosworth Goodyear 74 2
1977 M23
M26
Ford-Cosworth Goodyear 60 3
1978 M26 Ford-Cosworth Goodyear 15 8
1979 M26
M28
M28B
M28C
M29
Ford-Cosworth Goodyear 15 7
1980 M29B
M29C
M30
Ford-Cosworth Goodyear 11 9
1981 M29C
M29F
MP4
Ford-Cosworth Michelin 28 6
1982 MP4B Ford-Cosworth Michelin 69 2
1983 MP4/1C
MP4/1E
Ford-Cosworth / TAG-Porsche Michelin 34 5
1984 MP4/2 TAG-Porsche Michelin 143.5 1
1985 MP4/2B TAG-Porsche Goodyear 90 1
1986 MP4/2C TAG-Porsche Goodyear 96 2
1987 MP4/3 TAG-Porsche Goodyear 76 2
1988 MP4/4 Honda Goodyear 199 1
1989 MP4/5 Honda Goodyear 141 1
1990 MP4/5B Honda Goodyear 121 1
1991 MP4/6 Honda Goodyear 139 1
1992 MP4/6B
MP4/7A
Honda Goodyear 99 2
1993 MP4/8 Ford Goodyear 84 2
1994 MP4/9 Peugoet Goodyear 42 4
1995 MP4/10
MP4/10B
MP4/10C
Mercedes-Benz Goodyear 30 4
1996 MP4/11 Mercedes-Benz Goodyear 49 4
1997 MP4/12 Mercedes-Benz Goodyear 63 4
1998 MP4/13 Mercedes-Benz Bridgestone 156 1
1999 MP4/14 Mercedes-Benz Bridgestone 124 2
2000 MP4/15 Mercedes-Benz Bridgestone 152 2
2001 MP4-16 Mercedes-Benz Bridgestone 102 2
2002 MP4-17 Mercedes-Benz Michelin 65 3
2003 MP4-17D Mercedes-Benz Michelin 142 3
2004 MP4-19
MP4-19B
Mercedes-Benz Michelin 69 5
2005 MP4-20 Mercedes-Benz Michelin 182 2
2006 MP4-21 Mercedes-Benz Michelin 110 3
2007 MP4-22 Mercedes-Benz Bridgestone 0 (203) -
2008 MP4-23 Mercedes-Benz Bridgestone 151 2
2009 MP4-24 Mercedes-Benz Bridgestone 71 3
2010 MP4-25 Mercedes-Benz Bridgestone 454 2
2011 MP4-26 Mercedes-Benz Pirelli 497 2
2012 MP4-27 Mercedes-Benz Pirelli 378 3
2013 MP4-28 Mercedes-Benz Pirelli 122 5
2014 MP4-29 Mercedes-Benz Pirelli 181 5
2015 MP4-30 Honda Pirelli 27 9
2016 MP4-31 Honda Pirelli 76 6
2017 MCL32 Honda Pirelli 30 9
2018 MCL33 Renault Pirelli 62 6
2019 MCL34 Renault Pirelli 14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