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車隊國籍 |
奧地利 |
|
車隊所在地 |
英國Milton Keynes |
|
首場比賽 |
2005年 澳洲站 |
|
首場勝利 |
2009年 中國站 |
|
|
|
|
|
幾年前很少有人能料到Adrian Newey所設計的「超級賽車」會開啟F1賽事的新時代,原本完全與汽車製造商不相干的Red Bull車隊成為了當今霸主。2011年賽季開始,在新輪胎供應商Pirelli及DRS、KERS這兩項重大規則改變之後,Red Bull車隊依然能夠保持領先,並且在「廢氣Rear Diffuser」設計遭到禁用之後,其他對手盼望Red Bull車隊的領先優勢能夠縮小。
但,Adrian Newey天才設計,卻使對手經常在正賽當中被Vettel拋的老遠,如此強勢的表現也讓Vettel世界車手冠軍的光環,自2010年開始延續到2013年,連續4年拿下F1世界車手冠軍,甚至2013年賽季後半段,RB9更是展現壓倒性的速度和過彎穩定性優勢,讓Vettel在後面幾個分站衝過終點線時,都能與第2名車手保有相當一段差距。
| | 在「廢氣Rear Diffuser」設計遭到禁用之後,其他對手盼望Red Bull車隊的領先優勢能夠縮小,但,Adrian Newey天才設計,卻使對手經常在正賽當中被Vettel拋的老遠,如此強勢的表現也讓Vettel世界車手冠軍的光環,自2010年開始延續到2013年,連續4年拿下F1世界車手冠軍。 |
|
不過Red Bull賽車的速度優勢確很有可能無法延續到2014年賽季,至少,經過季前兩次集測和澳洲開幕站比賽結束後來看是這樣。由於2014年全新技術規則,使賽車空氣力學設定和引擎動力技術產生巨大變革,所有車隊不論大小,都希望藉此全新賽季能夠重新洗牌。而新的空力規則對於沙場老將Adrian Newey來說或許難不倒他,但所設計出的賽車是否能夠與全新的「混和動力系統」一拍即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 | 2013年賽季後半段,RB9展現壓倒性的速度和過彎穩定性優勢,讓Vettel在後面幾個分站衝過終點線時,都能與第2名車手保有相當一段差距。
|
|
為了盡可能在賽事規範下,找尋下壓力與速度之間的平衡,Adrian Newey以往都採取相當前衛的設計手法,盡可能縮減賽車後半部,但是2014年賽車無論是1.6升V6渦輪增壓引擎,以及全新ERS動能回收系統所搭載容量更大的電池模組,均需要比過去更高的散熱效能。
而在2014年賽季正式展開以前,Red Bull車隊在兩次集測中,RB10賽車散熱效能、Renault引擎動力潛能無法有效發揮或是ERS系統等等各種故障頻傳,儘管已盡可能地在澳洲站前排除各種故障,不過,澳洲站起跑不久後Vettel就因ERS系統中的MGU-K煞車動能回收系統出現故障而不得不退賽,而外界來看這也許是MGU-K煞車動能回收系統的問題,但在龐大且複雜的新世代動力系統之下,每一系統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若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回穩定性,那麼Vettel能否衛冕,目前來看,答案仍是個問號。
| | 2014年集測還有開幕戰的狀況連連,若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回穩定性,那麼Vettel能否衛冕、車迷是否還可以見到這在過去常見的勝利手勢,目前來看,答案,是一個問號。 |
|
除了賽車之外,Red Bull車手陣容也是一大焦點,頂著4屆F1車手世界冠軍光環的Sebastian Vettel,在開幕站之後除了要應付許多賽壇人士或是車迷帶有一點懷疑的眼光的壓力之外,還要面對頂替Mark Webber的接棒人Daniel Ricciardo的壓力,雖然在F1賽壇中資歷不深,但卻也在小牛Toro Rosso歷經了兩年磨念,Red Bull會選擇他來頂替Mark Webber的接棒人,已是對他的一大肯定,更何況在開幕站穩定的表現,證明他並不是省油的燈,若是能在往後幾站延續這樣的氣勢,肯定會為有著4屆冠軍光環的隊友帶來一定的壓力。
| | Daniel Ricciardo雖然在F1賽壇中資歷不深,但卻也在小牛Toro Rosso歷經了兩年磨念,Red Bull會選擇他來頂替Mark Webber的接棒人,已是對他的一大肯定,更何況在開幕站穩定的表現,證明他並不是省油的燈,若是能在往後幾站延續這樣的氣勢,肯定會為有著4屆冠軍光環的隊友帶來一定的壓力。 |
|
車隊近年重大演革
2004年9月,Ford車廠決定退出涉足已久的F1賽事,他們宣佈將停止所有有關F1的活動,同時準備出售Jaguar車隊的所有權,隨後,奧地利Red Bull機能飲料公司宣佈併購了Jaguar車隊及車隊設在英國Milton Keynes的工廠。很快地,Red Bull對車隊管理階層進行了大換血,前F3000車手Christian Horner接任了賽事總監,前Jaguar車隊的Gunther Steiner則擔任了車隊技術總監一職。
| | | | Red Bull RB2賽車在散熱系統方面一直有問題。
|
| 為了在第一年參賽就有不錯的成績,車隊力邀經驗豐富的David Coulthard加盟,同時車隊也與從Red Bull Junior team就開始培養的Christian Klien與Vitantonio Liuzzi簽下合約,兩人將以交替的方式在2005年賽季中出賽。車隊使用的新型賽車RB1實際上是Jaguar車隊專門為2005年賽季設計的,如果車隊想在2005年賽季中不斷獲得積分,他們將更加的努力才有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Red Bull車隊在2005年賽季中已表現不俗,在澳洲開幕站,David Coulthard取得第4名,接著在馬來西亞站後,車隊的總積分已超越其前身Jaguar車隊於2004年賽季的總成績。最終,Red Bull車隊在2005年賽季中憑藉穩定的表現獲得了年度第7名的成績。不過也有人認為Red Bull RB1賽車的速度其實相當平庸,只是在賽季初段趁亂獲得了不少積分。整個賽季中,首席車手David Coulthard拿下了24分,而輪流上場的兩位二號車手中,以Christian Klien的表現較佳,因此這兩位車手也因此獲得留任。
在2005年4月23日,Red Bull車隊宣佈將於2006年賽季使用Ferrari所提供的引擎,而F1的賽例又同時作出更動,各車隊於2006年賽季必須使用V8引擎。當時外界普遍認為Red Bull和Ferrari會使用相同規格的引擎,而這一點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推論。而在輪胎方面,Red Bull車隊將會繼續使用Michelin產品。Red Bull在進軍F1之後大動作不斷,先是在Paddock裡設立了「Red Bull機能站」,後來又被稱為是最會搞派對的隊伍,而對F1業界影響最大的就是Red Bull在去年11月成功從McLaren車隊手中挖到了空力大師Adrian Newey。
| | RB03賽車是Adrian Newey加盟Red Bull車隊後的首款作品。 |
|
雖然取得在2006年使用Ferrari引擎幫助賽車動力性能得以提昇,但Red Bull RB02賽車的散熱系統一直有問題,而車隊一直找不出解決之道。Red Bull車隊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尋求新的引擎供應,這段時間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與強隊間的距離越拉越大。Red Bull車隊2006年的兩位比賽車手在實力上有著不小的差距,這一組合完全沒有為車隊加分。從2007年賽季開始,Red Bull賽車換用了Renault引擎,並繼續由空力設計大師Adrian Newey操刀設計。
| | 2008年賽季對Red Bull車隊來說是失望的,雖然RB4賽車的速度與可靠度都有所提升,但其年度排名第7名、總積分29分的年度成績甚至不如二軍隊伍Toro Rosso!這與車隊下半季競爭力不佳及David Coulthard的厄運有著不小的關係。 |
|
整體來說,2008年賽季對Red Bull車隊來說是失望的,雖然RB4賽車的速度與可靠度都有所提升,但其年度排名第7名、總積分29分的年度成績甚至不如二軍隊伍Toro Rosso!這與車隊下半季競爭力不佳及David Coulthard的厄運有著不小的關係,可以從Mark Webber在馬來西亞、巴林、西班牙與土耳其站都擠入前8名觀察出來。
| | 2009年賽季Red Bull車隊總共進帳153.5分,這甚至遠超過他們在2005到2008年四個賽季的總和 (103分) 。 |
|
2009年Red Bull車隊可說是傳統勁旅表現滑落的受益者,該隊站上年度排名第2位,可說是自2005年賽季成軍以來的最高峰!在中國站Red Bull車隊取得成軍以來的第一座桿位和第一場分站冠軍。在此之前四年Red Bull車度無法拿下桿位,也沒贏過分站冠軍及比賽中的最快單圈。總計2009年賽季該隊共拿下了5座桿位、6個分站冠軍 (其中有4場比賽還包辦前兩位) 加上6個最快單圈成績,整季共16次登上頒獎台。2009年賽季Red Bull車隊總共進帳153.5分,這甚至遠超過他們在2005到2008年四個賽季的總和(103分) 。
2009年對Red Bull車隊來說絕對是意義非凡的一年:該隊證明了就算沒有汽車製造商的支持,挑戰世界冠軍也是有可能的事。如果不是RB5賽車可靠度稍低以及FIA判定雙層Rear Diffuser合法而導致車輛尾部需要重新設計,Red Bull車隊挑戰2009年的世界冠軍並非沒有可能。
延續了2009年季末的強勢,2010年的代表隊伍是在巴西站提前一站獲得年度車隊冠軍的Red Bull車隊並不讓人太過意外,在收購Jaguar車隊並更名Red Bull的六年之後,這支隊伍終於成為F1史冊上的冠軍車隊之一。9座分站冠軍的成績與另外兩個對手的冠軍總和只差一座。
但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Red Bull在排位賽的驚人速度,很難想像澳洲站竟是該隊歷史上第一次兩位車手壟斷頭排出發的位置,在西班牙站Mark Webber替Red Bull拿到了車隊歷史第10座桿位,還延續了連續10年在Barcelona賽道全是由桿位車手獲勝的記錄。我們已經記不得有多少次撰寫德國小將Sebastian Vettel拿下桿位的比賽戰報,他令人嘆為觀止的單季10座桿位也是繼2001年Michael Schumacher拿下11座桿位以來最多的,14次從頭排起跑則是繼1996年Damon Hill之後最佳成績,這些都顯示去年Sebastian Vettel在排位賽的霸主地位。
兩位車手共創單一賽季15次桿位的成績追平了F1歷史記錄,這個記錄共在F1歷史上共出現過4次,分別是1988與 1989賽季的McLaren車隊,以及1992與1993年的Williams車隊,值得一提的是1992與1993年的Williams賽車同樣出自於Adrian Newey之手,或許世界冠軍的保證不是車手、而是車隊科技總監。儘管去年單季15次桿位的記錄是在擁有19場比賽的加長賽季被追平(不同於以往的單季 16站賽程),但這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雖然在整個賽季中德國小將Sebastian Vettel始終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但閉幕站的精彩表現讓他在拿下分站冠軍的同時、也改寫了F1歷史上最年輕世界冠軍的紀錄:23歲,也替Red Bull車隊的2010年賽季寫下了一個完美句點。
| | 在整個賽季中德國小將Sebastian Vettel始終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但閉幕站的精彩表現讓他在拿下分站冠軍的同時、也改寫了F1歷史上最年輕世界冠軍的紀錄:23歲。 |
|
2011年2月Red Bull車隊推出了RB7賽車,經過測試這款賽車延續了在賽車空氣動力學設計方面的優勢,同時搭載了KERS能量回收系統,在輪胎策略和穩定性上也更勝一籌。事實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開幕站Vettel只在超級排位賽用了軟胎,因此多省出兩套新軟胎讓他在正式比賽中從容拿下冠軍,從此拉開了Red Bull壟斷排位賽桿位的大幕。
雖然Red Bull車隊在賽季初遭遇了一些挑戰,首先是KERS系統成RB7賽車的唯一弱點,Vettel和Mark Webber在馬來西亞和中國站都吃過虧,而除了KERS系統之外,Red Bull的賽車還被質疑前翼過低,不過FIA檢查之後並未發現RB7有任何違規設計。在澳洲、馬來西亞、中國和土耳其四場賽事中,Vettel接連摘下桿位,西班牙站Mark Webber拿下桿位,從摩納哥、加拿大到歐洲站比賽,Vettel又連三次拿下桿位,一直到韓國站Lewis Hamilton才打破了Red Bull車隊不敗神話。
| | 2011年德國車王Sebastian Vettel不但以122分的領先優勢成功衛冕世界冠軍,還在阿布達比站GP大賽排位賽順利奪下賽季第14座桿位並追平了Nigel Mansell於1992年賽季寫下的紀錄。 |
|
最後德國車王Sebastian Vettel不但以122分的領先優勢成功衛冕世界冠軍,還在阿布達比站GP大賽排位賽順利奪下賽季第14座桿位並追平了Nigel Mansell於1992年賽季寫下的紀錄,之後的巴西站排位賽德國車王還將新記錄推進至15站。若不是阿布達比站起跑後第一圈就因為離奇的意外退賽,Sebastian Vettel還有望追平Michael Schumacher所締造的「單季最多分站冠軍」紀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