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eptember 12, 2010 |
|
城市 |
Monza |
|
賽道名稱 |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
|
賽道長度 |
5.793 km |
|
總圈數 |
53 圈 |
|
比賽總長度 |
307.029 km |
|
 |
|
|
  |
 |
 |
F1歐洲系列戰賽程將於本週末劃下句點,壓軸大戲就是高速賽道大戰:義大利站GP大賽。Ferrari車隊的「Home Grand Prix」,Tifosi將迎來西班牙車王加盟紅軍後的第一場義大利站GP大賽。如果這樣的壓力還不夠大,別忘了如果西班牙車王Fernando Alonso本週末無法取得佳績,他將離2010年世界冠軍的漸行漸遠。比利時站後Alonso、Button和Vettel分別落後領先的Hamilton的差距為41分、35分和31分,但Alonso絕對不是唯一渴望在本週末取得佳績的車手:上一站空手而回的另外兩位車手Jenson Button與Sebastian Vettel也都有不能輸的壓力。
 |  | 西班牙車王Fernando Alonso無疑的是本週媒體焦點。 |
|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McLaren車隊無疑仍是本週末的奪冠最大熱門,本季的比賽結果顯示具有低下壓力、高速特性的Monza賽道最適合McLaren賽車,Red Bull車隊自己進行的模擬也顯示本週末的勝算沒有McLaren車隊高,Ferrari車隊則寄望在彎道中縮小落後幅度。Mercedes引擎看來是最適合Monza賽道的動力心臟,所以Force India車隊異軍突起也並非沒有可能。兩週前Robert Kubica的佳績也證明換上了「F-Duct」系統的Renault賽車也非無下阿蒙,歐洲大陸閉幕站精采可期。
自從1950年以來,F1義大利站只有一次沒有在Monza賽道上舉辦,那是在 1980年,Imola賽道承辦了這一屆的賽事。多年來Monza賽道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它仍然是速度最快的賽道之一,即便是在70年代引入的部分減速彎道,但仍然使得許多車手感到很困難。
Monza賽道的起源相當的早,在經歷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們需要娛樂與舒壓的空間,以及隨著義大利汽車工業的發展,Monza的賽車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澎渤發展起來。而賽車活動必需要有專業的賽道,於是Monza賽道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之下被興建起來。
 |  |  | 由於Monza是一條高速賽道,因此時常會發生煞車不及的追撞意外。 |
| Monza賽道的整體工程是在1922年2月開始動工,到了年底這條長達10公里的賽道主體工程就已經順利的完成。而Monza賽道亦繼Brooklands賽道與Indianapolis賽道之後,全世界第3條賽車專用賽道。而隨後便在9月舉行了Monza賽道的第1場比賽,並揭開它在賽車世界的地位。在Monza賽道上所舉行的第2場比賽,就是其所舉行的第1場F1錦標賽的義大利站比賽。該場比賽吸引了超過15萬名的觀眾到場,並創下賽車史的新記錄,亦確立了9月的第2個星期在Monza賽道舉行F1賽事的義大利站比賽的歷史傳統。
 |  |  |  | 為了能順利進入Prima Variante彎,車手得利用路沿石過彎。 |
| 這條著名的賽道在其近百年的歷史之中曾經經歷過多次改建以符賽車運動的需求,即使經過多次的改建但設計者仍然盡力維持Monza賽道原有的風格。一直以來Monza賽道都是一條高速型的賽道,有著許多可以讓賽車發揮馬力的路段設計,這樣的特色也使Monza賽道在以往的賽車史上,不斷的發生重大意外。近年來基於安全上的考量,賽道管理當局再賽道中加入了許多的連續彎道,以降低車速。
現在Monza賽道的全長是5.793公里,它的路面就如許多歷史優久的賽道一樣的狹窄,而緩衝區及其他的安全設計則是再最近幾年才陸續加入,這與最近幾年才加入F1賽事的新賽道有著明顯的不同。從賽道的變化上可以發現,Monza賽道的設計並沒有太多複雜的彎道,所有的直角彎道或是弧形路段都是採取大半徑的設計;近年來由於安全的需要,在過長而且單調的路線上加入了幾個小半徑的連續彎,以降低賽車在賽道上衝刺的速度。由於賽道的直線路段既長且多,再加上地勢的起伏不大,因此Monza賽道是一條極為高速的賽道,而成為在F1賽事中可以飆出最高速度的一條賽道。這條賽道可說是「速度」的代名詞:F1賽車在這條跑道上仍然有70%的時間是油門全開,時速350公里的極速 (16條賽道中最高) 與0.682的風組係數 (16條賽道中最低)也都在全年賽程內領先群雄。82年前的Monza賽道甚至沒有減速彎 (chicane) 的設計,可惜後來因為安全因素而增設。這條賽道的特殊性也影響了F1賽車在此地的調校設定:Monza賽道內的彎道都是低於3檔的慢速減速彎,唯一的例外就是起跑後以全油門進彎的Curva Grande。所以多數F1車隊偏好越小越好的風阻與下降力 (僅需大於通過Curva Grande高速彎所需要的抓地力) 。
 |  |  | F1賽車在Curva di Lesmo彎裡的速度只能以時速160公里通過。 |
| 在Monza賽道上的比賽是從一條可以飆到時速350公里的直線路段上進行起跑。之後進入Prima Variante這個先右後左的連續小彎。為了能順利過彎,車手必須將檔位降至2檔,以時速115公里通過,並且承受2.9G的側向力的拉扯。為了讓行進路線更為流暢,路肩的使用就成了在Monza賽道獲勝的要訣,比賽時可以看到車手盡可能的用盡路肩的每一寸空間。賽車在以2檔全油門出彎之後進入以大半徑設計的Curva Biassono彎道,在這裡F1賽車將可以加速到244公里左右,並在出彎後的直線路段上持續加速。在第2段大直線路段的減速連續彎之前,賽車的速度再次飆高到335公里;緊接的減速彎Variante della Roggia,又是一個速度為115公里,而車手卻必須承受2.9g的連續小彎,再次考驗車手的體力與意志力。
而在通過連續彎之後,車手確無法將車速拉高太多而僅能夠以160公里的速度進入Curva di Lesmo的直角彎,這是因為第3與第4號彎的距離太近,使高速出彎的賽車沒有足夠的距離做煞車及減速。雖然彎徑較大,但是在車速較快的情形之下,車手所承受的側向力反而須要高達到3倍體重之多。出第4號的右彎時馬上接著就是左向的弧形路段,使得賽車在進出第4號彎時的角度變化極大,因此是用2檔以114公里的速度脫離第4號彎道。接下來進入Curva del Serraglio這個弧形路段,這是一個專為發揮極速而設計的路段,如何在出第4號彎時,能夠以較低側向力的路線,盡可能的將抓地力保留賽車做為全力加速之用,就是通過第4號彎的致勝關鍵。因此車手在這裡僅以114公里的速度過彎,而側向力也僅有1.8G,好讓車輛可以循著角度最為平順的路線及早在彎道中以全油門之姿全力加速出彎,以期待在Curva del Serraglio路段上加速至時速340公里。
 |  |  |  | 來到Curva Parabolica彎前,車手有一段大直路可以加速直300公里以上,也可以在直路底利用前車的真空帶進行超越。 |
| 在Curva del Serraglio路段終了,設計者又刻意安排了一個名為Curva del Vialone的連續彎,以阻止車手繼續加速至Variante Ascari。車手在這裡為了爭取時間,使得路肩運用,以及高g值過彎又再次成為攻克Curva del Vialone彎的致勝關鍵。車手在Curva del Vialone彎道用4檔以時速145公里,並且承受2.8g的側向力過彎,緊接著又是油門全開到底的衝刺到Variante Ascari前的直路底,賽車的速度再次達到時速340公里的水準。
賽車在以時速165公里以上的速度通過Variante Ascari彎之後,接著來到大半徑的Curva Parabolica彎,然後來到終點線的大直線路段上,車手再次將全油門踩到底,以大約1分20秒的時間完成1圈的賽程。在義大利站的比賽總共需要繞行賽道53圈,以行駛306.720公里的距離完成比賽,比賽所花費的時間大是1小時16分鐘,平均速度可達時速240公里,Monza賽道是F1賽事之中最快的一條賽道。由於是一條講究高速設計的賽道,中間又有4組必須從7檔的極速驟降至2檔的小彎,因此賽車的煞車性能以及引擎的馬力,將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
Monza過去素有「Ferrari自家後院」之稱,Ferrari車隊也很爭氣的成為歷史上在這裏表現最佳的隊伍:過去54次義大利站大獎賽中,Ferrari車隊拿下了超過15次的分站冠軍!有趣的是從1996年Schumacher替Ferrari于此地取得勝利開始,紅色躍馬的比賽車手皆在偶數年 (1996、1998、2000與2002年) 取勝,「奇數年無法獲勝」的魔咒一直到2003年才破解!今年又逢偶數年,紀錄似乎又站在Ferrari這一邊。
 |  | 熱情的義大利車迷讓Monza賽道成為一個紅色的海洋。 |
|
除了Ferrari車手獲勝、全場車迷歡聲雷動之外,Monza賽道上還有其他另類經典鏡頭、1999年Mika Hakkinen的真情流露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Hakkinen在爭取蟬聯F1世界冠軍的過程充滿波折。這位芬蘭車手在義大利大獎賽的前29圈一直保持領先,但德國車手H-H Frentzen卻僅咬著不放。在壓力下的Hakkinen在第30圈不慎發生換檔錯誤而導致引擎熄火,到手的勝利就這樣化為烏有。即使擁有豐富F1出賽經驗與世界冠軍頭銜,Hakkinen在離開賽車後仍忍不住躲在樹叢內哭泣。只是沒想到在他上空的直升機卻拍下了這個珍貴鏡頭。
Ferrari車隊在祖國同胞面前永遠有輸不起的壓力,本週末的比賽肯定精彩刺激。不過在Monza賽道上領先並不表示冠軍已經入袋:除了1999年的Mika Hakkinen之外,1994與1995年的Jean Alesi (效力Ferrari車隊) 、1996年的Damon Hill (效力Williams車隊) 與1998年的David Coulthard (效力McLaren車隊) 都曾在比賽中取得領先、最後卻與冠軍擦身而過,看來非Ferrari的車手並非全無希望。2006年的義大利站肯定另賽車迷回憶再三:德國車王Michael Schumacher在暢飲冠軍香檳後宣布他將結束自己絢爛的F1賽車生涯。
2008年義大利站週末遭遇雨神拜訪,雖然傾盆大雨貫穿三節排位賽,但這場比賽仍帶來不少歷史鏡頭:最後仍是來自義大利的隊伍抱走桿位,但卻不是Maranello的Ferrari車隊、而是總部在Faenza的Toro Rosso車隊經歷了Minardi車隊時代的340場比賽及Toro Rosso車隊時代的48場比賽後,由車手Sebastian Vettel再次展現在雨中駕車的驚人天賦並以1分37.555秒的最快成績拿下桿位,Kovalainen和Webber分列第2和第3位。週日的比賽由於雨勢過大,大會在賽前宣布本站比賽將跟隨著安全車進行動態起跑(Rollong Start),Jenson Button則決定從維修區出發。隨著賽道上的積水被雨胎快速排除,車手們也開始躍躍欲試。第11圈時排名第11位的Hamilton超越前方的Fisichella;第13圈時排名第5位的Massa試圖從外線超過Rosberg但沒有成功,不過他還是在第二個彎道超越了Rosberg。第17圈時Hamilton在組合彎判斷了Heifeld要守住進彎的路線,趕在BMW賽車進彎之前漂亮的超越了Heidfeld,他的名次從而升至第10位,比賽第一階段幾乎可說是Hamilton表演的舞台。
第19圈時,暫列首位的Vettel完成首次進站加油作業,當時他已經拉開了10秒的領先差距,出站之後他排在第4位。由於雨天賽事減少耗油量,多數車手都在超過20圈之後才選擇進站,比賽至此,天氣成為影響最終結果的關鍵:雖然天氣預報人員持續預測比賽後段雨勢將逐漸轉大,但賽車真實狀況卻是逐漸改善、能見度也轉好。F1車隊戰術這時分成兩派:包括Vettel在內提早進站的車手及仍未進站的車手打的算盤是天氣轉好,如此一來他們將可以利用最佳時機進站換上半雨胎。在比賽中段進站換胎的車手(如Hamilton)則希望天氣轉壞,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使用雨胎完成比賽。
比賽進入最後的三分之一,氣象人員預測的大雨始終沒有出現、賽道路面越來越乾。第33圈時Ferrari追隨Renault之後也進行改變,暫列第5位的Massa選擇第二次進站換上了半雨胎完成之後的比賽,包括Vettel等車手也紛紛換上半雨胎、反觀使用雨胎的Hamilton逐漸顯出劣勢,最後Hamilton也被迫選擇一次完全不需要的進站(換上半雨胎)。最終經過53圈的神奇表現與老天幫忙,Toro Rosso車隊的Vettel最終獲得了車隊歷史上第一個分站賽冠軍,更以21歲2個月13天的年齡刷先之前Fernando Alonso的紀錄,成為F1歷史上最年輕的分站賽冠軍車手,還是F1歷史上第101個分站賽冠軍得主;Kovalainen拿下了本賽季第二個亞軍,Kubica靠著成功的比賽戰術獲得第3位。
2009年F1歐洲站賽程的最後一站:義大利站GP大賽排位賽在Monza賽道舉行。經過三個階段的競爭,最終McLaren車手Lewis Hamilton以1分24.066秒的成績在最後一刻驚險獲得桿位。Force India車手Adrian Sutil以0.195秒的差距屈居次席,但這仍是他F1生涯最佳成績。代表紅軍出征的冰人Kimi Raikkonen排名第3位,週日前兩排出發的賽車有三輛使用Mercedes引擎,銀箭心臟的動力在Monza賽道的輸出優勢清楚易見。
週日正式比賽Lewis Hamilton的起跑不算理想,他的賽車後輪甚至一度打滑,不過他技巧性的佔據了賽道中央位置使得後面的Sutil和Raikkonen無法找到超車機會。芬蘭車王甚至被擠入跑道之外,所幸他憑藉KERS系統的優勢在入彎時超越Sutil上升至第2位。與此同時Barrichello也在1號彎超過了第4位起跑的Heikki Kovalainen,後者又先後被Button和Vitantonio Liuzzi超越,他是本站起跑表現最差的車手之一。比賽進行至第15圈時,暫時領先的Hamilton這時已經領先Raikkonen有將近7秒的差距,他在第14圈率先進站換胎,加油換胎費時7秒並換上中性胎,無線電通信中Hamilton表示中性胎更適合今天的銀箭賽車。到此時為止McLaren的輕油策略仍相當成功,載油較重的Raikkonen也在第18圈完成了第一次進站加油作業,他選擇換上軟胎進行第二階段賽程。
 |  | 巴西老將Barrichello去年在Monza賽道拿下了生涯第11座分站冠軍。 |
|
賽程過半時,兩位Brawn GP車手先後進站完成本站唯一的一次加油換胎作業,出站之後Barrichello仍領先隊友Button,這是他最終獲勝的關鍵。隨著車內載油越來越輕,Hamilton這時以每圈快上近半秒的圈速優勢不斷趕路。不過他的領先位置在第二次進站時又拱手讓給Barrichello及Button,顯然他先前建立的領先優勢仍無法彌補進站所需要的時間。比賽最後一圈時發生最後的高潮:Hamilton在T6出彎時賽車甩尾失並控撞到護牆,由於他的賽車損壞嚴重,Hamilton只能選擇在終點線前棄賽。最終經過53圈的激烈競爭後,Brawn GP車手Barrichello獲得了義大利分站賽的冠軍,隊友Button獲得了亞軍,桿位起跑的Hamilton在最後一刻遺憾退賽,這讓Raikkonen幸運的代表Ferrari車隊在主場登上頒獎台。第4至第8位分別是Sutil、Alonso、Kovalainen、Heidfeld與Sebastian Vettel。Giancarlo Fisichella與積分擦肩而過,但這個表現已經遠遠好於Luca Badoer。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