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images/grandprix/map/301-400/322/GPphoto2018C10_322.jpg) |
October 21, 2018 |
|
城市 |
Austin |
|
賽道名稱 |
Circuit of The Americas |
|
賽道長度 |
5.513 km |
|
總圈數 |
56 圈 |
|
比賽總長度 |
308.728 km |
|
![](/images/spacer.gif) |
|
|
![](/images/spacer.gif) ![](/images/spacer.gif) |
![](/f1-images/grandprix/map/301-400/322/GPMap2018C10_322.jpg) |
![](/images/spacer.gif) |
在日本站之後,F1再次展開了美洲3連戰的賽事,由德州奧斯汀的美洲賽道展開序幕。
賽程時間表
2018年F1第18站美國站賽程時間表 | 活動項目 | 臺灣時間 | 第1階段自由練習 | 10/19 星期五 | 2300-2430 | 第2階段自由練習 | 10/20 星期六 | 0300-0430 | 第3階段自由練習 | 10/21 星期日 | 0200-0300 | 排位賽 | 10/21 星期日 | 0500-0600 | 正賽 | 10/22 星期一 | 0210-0410 |
|
Hamilton能否提前封王?
日本站後,Lewis Hamilton的積分來至331分,對上Ferrari主將Sebastian Vettel的264分,有67分的領先。只有Hamilton在美國站能創造8分的領先,那就已確定至少以同分加較多分站冠軍條件拿下年度冠軍。而若只要大於8分,年度積分就有絕對領先。Ferrari與Vettel到底能拿出什麼招式來防守,成為全球焦點。
Williams簽下英國小將George Russell
紛擾但一直沒有進展的2019年車手市場,在美國站前1周再次有了新的變化。英國車隊Williams F1在10月12日宣布,簽下Mercedes-Benz陣營培訓的英國車手George Russell,將在2019年為這支傳統勁旅參與F1賽事。而Williams車隊亦清楚表示,其與George Russell簽署為複數年合約,雙方合作可能會超過1年。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31034.jpg) | ![](/images/spacer.gif) | 英國車手George Russell將在2019年為英國車隊Williams F1出賽。雙方並已簽下複數年合約。 |
|
Russell出生於1998年2月15日,目前僅滿20歲。其自Karting賽事開始,並在2014年進入方程式賽車,首年便拿下BRDC Formula 4年度冠軍,並因而拿下McLaren Autosport BRDC獎。接著2015年開始轉戰歐洲F3賽事2個賽季,2017年轉戰GP3的首季,便提前3站封王。2018年則是F2賽事,目前為積分領先者,同時擔任Mercedes AMG車隊的測試車手。從成績來看,他是Mercedes-Benz陣營中的閃亮新星,如同Charles Leclerc在Ferrari陣營中的角色。至於其參與F1的表現如何,已成為全球車迷關注的焦點。
Williams可能簽下Ocon出賽2019年F1?
在Russell以後來居上的氣勢拿下Williams席位進軍F1之後,苦苦等不到位置的Mercedes-Benz陣營的現役車手Esteban Ocon,似乎已經對2019年F1賽事絕望。然而就在美國站前,Williams車隊表示,將會全力確保Ocon在2019年賽事能取得席位,讓這位法國小將的F1未來再次燃起了希望。
經過多站的空談,Ocon對於2019年賽季幾乎已經絕望。然而在Williams接連做出表態之後,顯然主管Mercedes-Benz賽事部門的Toto Wolff終於提出讓Williams難以抗拒的條件,讓Williams願意一口氣簽下2位Mercedes-Benz培訓車手。
然而據國外消息指出,Russell是自行與英國車隊接觸,並未挾帶德國車隊的資源,以亮眼的賽車成績單與相得的認知,簽下複數年合約。Williams車隊也表示車隊希望擺脫受贊助商指使的狀態,能依實力選擇車手,這亦是他們將Ocon納入考量的原因。然而相對於Russell明快的簽約,Ocon的表態或許是向Mercedes-Benz陣營以及現任車手Sergey Sirotkin陣營喊話,到底Ocon能不能續約,仍有待觀察。
Pérez正式坐進Force India 2019年席位
Force India車隊在美國站前終於宣布2019年將與Sergio Pérez續約,讓墨西哥好手連續第6年身穿Force India戰袍,在F1賽場上爭戰。
墨西哥籍的Pérez,在墨西哥企業的支持之下,加上穩定的實力,在F1一直能保有穩定的席位。原有Force India團隊積欠Pérez大筆款項,Pérez的催討行為是後來催成Force India車隊重組出售的原因。在車隊被Lance Stroll所屬團隊買下之後,Pérez與Stroll一直被公認是2019年確定的車手。然而Force India車隊正因為轉售過程糾紛被俄羅斯團隊提告,相信是其遲遲未公開車手主因。如今正式公布Pérez席位,或許代表法律問題已獲得解決。
Wehrlein與Vandoorne確定轉戰Formula E
相對於2位後進,2015年拿下DTM冠軍並參賽2年F1的Pascal Wehrlein,顯然已經失去陣營的支持,因此在回DTM歷練1年之後,仍未能找到回F1的機會。之前他為HWA車隊進行Formula E的車隊測試後,車隊表示他仍心在F1。但2位後進的消息傳出後,他則與Mercedes-Benz解除培訓合約,並加入了Mahindra車隊,確定2019年無緣F1。
另外,McLaren的比利時車手Stoffel Vandoorne則是加入了HWA車隊,在2018/2019年出戰Formula E賽事。
2019年F1車隊參賽陣容 | 車隊名稱 | 車手名稱 (合約年限) | Mercedes AMG | Lewis Hamilton (2020) | Valtteri Bottas (2019+2020) | Ferrari | Sebastian Vettel (2020) | Charles Leclerc (2020) | Red Bull | Max Verstappen (2020) | Pierre Gasly | Renault Sport | Nico Hülkenberg
| Daniel Ricciardo (2020) | Haas | Romain Grosjean | Kevin Magnussen | McLaren | Carlos Sainz Jr. | Lando Norris | Force India | Sergio Pérez | | Toro Rosso | Daniil Kvyat | | Sauber | Kimi Räikkönen (2020) | Antonio Giovinazzi | Williams | George Russell |
|
|
2019年季前測試確定在巴塞隆納舉辦
2019年賽季的季前測試,將再次於西班牙的巴塞隆納賽道進行。與過去相同,仍會分為2周進行。第1周是在2月18日星期一至2月21日星期四,第2周則是2月26日星期二至3月1日星期五,各進行4天的測試。
天氣溫暖,加上距離近,巴塞隆納近年獲選為季前測試賽道的原因。然而2018年天氣的異常,巴塞隆納在季前測試竟然出現降雪,影響急救直升機的起降,因而取消部份測試,讓車隊喪失寶貴的實地測試機會。因此,2019年季前測試原本有車隊提議前往巴林賽道進行。最後則是由車隊在Jerez以及巴塞隆納之間選擇,巴塞隆納才再次出線。但是否還會受到異常氣候的影響呢?只能靜觀其變了。
輪胎設定
Pirelli倍耐力在美國站指定了黃色Soft輪胎、紅色Supersoft輪胎以及紫色Ultrasoft輪胎。依資料顯示,奧斯汀賽道的各項屬性相當均衡,均在中等左右。
起跑的最低胎壓,前軸為21.0 PSI,後軸為20.0 PSI。最大內傾角前軸為-3.50度,後軸為-2.00度。
輪胎選擇
賽事介紹
身為20世紀全球最大的汽車單一市場,賽車運動在美國的發展十分的早,位於印第安納州的Indianapolis所舉行的Indy 500大賽車,早就與F1 Monaco大賽以及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並列全球3大賽車盛事。而廣漠的國土,讓汽車與美國人的生活緊密結合,更讓美國的賽車風氣極為盛行。
美國的賽車活動在20世紀中期之前與歐洲賽車活動有若干的連結,像是Ford便以GT 40以包辦前三名的方式,拿下1964年的Le Mans賽事冠軍。然而在大西洋的分隔之下,美國市場發展出自己的賽事系列,像是以橢圓賽道為特色的NASCAR系列賽事,以及美國市場為主的IndayCar開放式單座賽車系列賽事,各有不同的規範與技術規則,與FIA主導的各種賽事分庭抗禮。
在這樣的歷史淵源之下,United States Grand Prix美國大獎賽這個賽事,早在1908年就已經出發,並隨著Grand Prix變成F1賽事的專用名辭之後,在1959年也加入了F1美國站的賽事,並一直舉辦至1980年。在1981年至1999年之間,除了1989年至1991年等3年在Phoenix鳳凰城舉辦3屆之外,其他時間都不在F1賽曆之中。直到F1在1990年代末期積極跨出歐洲的計劃之下,2000年才在Indianapolis重起爐灶。只可惜2005年因為輪胎安全議題僅有6輛車手出賽,以及高額權利金問題,在2007年之後不得不停辦。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578.jpg) | ![](/images/spacer.gif) | 2007年美國站最終由面露稚氣、年方22歲的Lewis Hamilton摘下該賽季第2個分站冠軍。 |
|
最後在德州政府的協助之下,德州首府Austin奧斯汀的賽道取得了賽事主辦權,才讓F1在2012年重返美國,並持續經營至今。而在Liberty Media取得F1的經營權之下,相信這項源自於歐洲的賽事運動,將有機會在美國市場獲得更大的進展。
奧斯汀的這條賽道名為Circuit of the Americas,興建於2012年,是讓Austin贏得美國站賽事主辦權利的產物。在Indianapolis退出F1賽事之後,主導F1賽事的Bernie Ecclestone仍積極推展美國站賽事,不管是紐約市的街道賽,或是紐澤西、紐約州的賽道賽事,都曾在其規劃之中。最終Austin奧斯汀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之下,獲得了主辦合約,並興建全新的封閉型賽道。當然,這條賽道仍是由Hermann Tilke所打造,不過其設計時加入了主辦單位與1993年GP500冠軍Kevin Schwantz的意見。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580.jpg) | ![](/images/spacer.gif) | 為取得F1美國分站舉辦權,德州Austin奧斯汀在國際機場旁興建了全新的Circuit of the Americas賽道。 |
|
Circuit of the Americas的設計可以看到一些其他著名賽道的影子,包含來自Silverstone與Suzuka鈴鹿賽道的連續彎道,以及賽道後半段類以Hockenheim的慢速彎道等。
近年來由於F1賽事規則的變化與臨近墨西哥亦取得F1賽事主辦權的影響,奧斯汀賽事的到場人數持續的下滑,再加上德州政府補助的減少,已讓美國站的賽事再次出現舉辦危機。為提升吸引力,主辦單位在2016年賽事特別請來休息近1年的美國當紅巨星Taylor Swift在現場舉辦2016年首場公開演出,以期拉擡聲勢。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582.jpg) | ![](/images/spacer.gif) | 為了吸引觀眾購票入場,美國站主辦單位曾在2016年找來休息近1年的Taylor Swift在現場舉辦演唱會,並由亞瑟小子舉辦賽後演唱會,將更強的娛樂活動來刺激票房。 |
|
歷史紀錄
總計在歷史上,共在10條不同的賽道舉行過46場美國大獎賽,其中屬於F1賽事的部份則在6條不同的賽道舉行了37場的美國分站比賽。
在F1賽事部份,7屆世界冠軍Michael Schumacher原本是在美國站中表現最為傑出的車手,在2000年至2006年間於Indianapolis拿下過5屆的冠軍。Lewis Hamilton則在2017年獲勝之後,以6屆冠軍,超過Schumacher,成為美國站最強車手。Hamilton的6屆比賽,除2007年是在Indianpolis之外,2012、2014以及2015、2016、2017均是在現行的Austin賽道上所奪冠,並在近年拿下4連霸,顯示其在此站的強大實力。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585.jpg) | ![](/images/spacer.gif) | 2012年美國站最終經過56圈的激烈競爭之後,Lewis Hamilton順利奪得美國站的冠軍。總計Hamilton至2016年為止已拿下5次的美國站冠軍、4次的Austin站冠軍,實力強大。 |
|
奪冠過3次的車手有2位,均是1960年代赫赫有名的世界冠軍Graham Hill以及Jim Clark。奪冠過2次的車手則包含有Jackie Stewart、James Hunt、Carlos Reutemann與巴西車手Ayrton Senna。
現役車手中,除了6次奪冠的Hamilton之外,僅有Ferrari的Sebastian Vettel在2013年曾在Red Bull車隊於Austin奧斯汀拿下過分站冠軍。
在車隊部份,Ferrari共拿下過9次的美國站分站冠軍,執各車隊的牛耳,然而在移到Austin奧斯汀舉辦之後,Ferrari仍未拿下過任何1次的冠軍。McLaren以及1960年代的Lotus車隊拿下過8次分站。1960年代勁旅BRM拿下過3次,Mercedes AMG則是在Hamilton的強力表現下,拿下了4次奧斯汀冠軍,是最多的車隊。
值得注意的是,在Austin奧斯汀所舉辦的6屆賽事中,2013年是由Red Bull以Renault動力所拿下之外,其他5場比賽,4場是Mercedes AMG與Hamilton所拿下,Hamilton以McLaren在2012年奪冠時,亦是採用Mercedes-Benz的動力系統。從紀錄來看,Mercedes AMG在Austin奧斯汀的美國站賽事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目前比賽中的賽道紀錄原是Sebastian Vettel在2012年所創下的1:39.347,其在2017年再次以1:37.766刷新。2017年的比賽除了最快單圈為Vettel拿下外,Lewis Hamilton以1:33.108拿下桿位,並以1:33:50.991拿下冠軍。
F1史上最怪誕的比賽─2005年美國站
提到美國站,2005年的僅有6輛車起跑完賽,是不能不提的重大事件。
在當時F1廠上有Bridgestone普利司通以及Michelin米其林等2個輪胎品牌在F1賽場中競爭,各有不同的使用車隊。2005年的比賽規則要求賽車在排位賽與決賽使用同1套輪胎且不得換胎,使得輪胎的耐用度受到極大的考驗。
就在美國站星期六的排位賽中,Ralf Schumacher的Toyota賽車因為所使用的Michelin輪胎在第13號彎爆胎而嚴重撞車。雖然Michelin輪胎在該年的表現亮眼,但在經過排位賽之後,使用Michelin的各車隊認為其輪胎並無法撐過決賽10圈以上,這對於在高速Indianapolis賽道進行比賽而言是十分的危險。Michelin亦出面表示輪胎並無法符合現場的需求,尤其是高速的第13號彎道,要求主辦單位修改比賽路線,或是讓其使用不同的輪胎規格。
然而在2家輪胎廠的競爭之下,顯然另一陣營的車隊與輪胎廠並不會同意,FIA自然也無法同意其臨時的變更。因此,使用Michelin米其林輪胎的7支車隊14輛賽車,在決賽的暖胎圈繞場之後就直接開進維修區,僅有使用Bridgestone普利司通的Ferrari、Jordan與Minardi車隊6輛賽車開上格位。最終就是由這6輛賽車跑完全程完賽,6位車手都拿到積分。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589.jpg) | ![](/images/spacer.gif) | 2005年輪胎爭議事件,讓Michelin米其林陣營退賽,因而出現僅有6輛賽車開賽並完賽,每位車手都拿到積分的怪異現象。Ferrari陣營2位車手Michael Schumacher與Rubens Barrichello均站上頒獎臺,但面無笑容。 |
|
7支車隊與Michelin表示是為了車手安全而不得不取消,然而付出高額票價進場的觀眾自然無法接受。而在汽車大國美國消費者的心中,NASCAR與IndyCar的魅力,遠大於F1這項時隔十數年才重返美國市場的外來賽事,F1在美國車迷心中的地位自然更行下降。
受2005年事件的影響,加上F1轉向單一輪胎供應商制度,讓Michelin於2006年年底退出F1賽事,Indianapolis也在2007年美國站之後付不出高額的權利金,消失在F1賽事之中。讓F1就此暫別了美國5年之久,直到2012年賽季在德州Austin重起爐灶。
賽道攻略
奧斯汀賽道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占地面積超過700英畝。在眾多的未知變數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將是一條非常快速且充滿挑戰的賽道;奧斯丁F1賽道共由20個彎道組成,其中有11個左彎加上9個右彎。奧斯汀賽道坡度變化很大,低速路段和快速路段相互交替,而溫暖的天氣狀況也增加了對輪胎的考驗。
Circuit of the Americas位於Austin市郊,臨近Austin-Bergstrome國際機場,交通相當便利。由於依循附近地勢興建,賽道擁有40公尺的高度落差,讓駕駛難度因而增加。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594.jpg) | ![](/images/spacer.gif) | 在孤星之州首府Austin奧斯汀興建的Circuit of the Americas是現在美國站所使用的賽道,地勢起伏極大,相當具有挑戰性。 |
|
奧斯汀賽道的長軸大抵是東西向略偏東北西南方向,起跑的大直線是在賽道的最西邊,呈西北─東南方向,車手是向著東南方向開始比賽。比賽中,起跑的大直線可以將速度拉至時速310公里以上,接著便會面臨到Austin奧斯汀賽道最大的挑戰:1號彎。
這個像是雲霄飛車般的1號彎,從平地快速拔升,最高點比起入彎處高了30.8公尺,加上F1車手接近半躺的低座姿,讓車手很難看得到1號彎的彎點及路線,對於駕駛而言非常困難。而彎點之後立刻轉折向下的設計,讓車手在轉向最關鍵的時刻,會失去大量的抓地力,損失的比例高達85%,對於駕駛的考驗更高。而彎道路線是個接近髮夾彎的141度大角度彎道,彎道的路面寬度又從入彎的29.7公尺一路縮小至彎中的19.5公尺與出彎的17.2公尺,路線的設定亦有相當的難度。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598.jpg) | ![](/images/spacer.gif) | 1號彎位於陡坡坡頂,抓地力變化極大。而當車手在賽前檢查賽道之時,更可以感受到坡度之險。 |
|
因為坡度的變化,在直線末段的上坡加速大約在0.4G,車手必須重煞降至時速110公里方能進彎,而彎點速度還必須慢至時速95公里,彎道在彎點處內側有1.59公尺的降低,呈現左低右高的路面,車手總合承受的加速度在5.5G左右,非常驚人,對輪胎的考驗亦不在話下。即便是全球駕駛技術最頂尖的F1車手們,亦多表示在這彎道很難完美的過彎,甚至每次過彎的路線都無法維持一定,再次說明其難度之高。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600.jpg) | ![](/images/spacer.gif) | 1號彎對駕駛技術挑戰極高。圖為2013年美國站賽事,最終Sebstian Vettel以Ferrari賽車拿下冠軍。 |
|
通過彎點之後車手隨著下坡衝進了2號彎,過彎速度可以高達時速230公里。接下來的3號至6號彎,就是靈感來自Silverstone的連續S型彎道。車手以時速290公里衝進彎道區,在左右交換之下,漸次降低速度。
![](f1-images/circuitdesc/301-400/322/f1cc-227602.jpg) | ![](/images/spacer.gif) | 連續彎道與Suzuka鈴鹿賽道相同,都是來自於Silverstone賽道的啟發。 |
|
7號彎道是個向左的4檔直角彎,速度約降至時速200公里左右,而緊接而來的8號右彎更需要降至時速125公里方能通過。9號左彎的速度略為回升至時速180公里,而晚切彎的漸開10號左彎,則可以以時速266公里以上通過。
車手的油門在此不會放開,利用小直線加速至時速290公里之後,再重煞以切進全場最慢,時速不到90公里的11號彎。11號彎之後則是長度達1公里的大直線,車手不僅能全油門衝刺,更能在情況允許下啟動DRS進行超車攻擊,極速可以達到時速335公里以上。12號彎同樣是個時速105公里左右的急彎,搭配直線衝刺與DRS的作用,這裡是超車的熱點所在。
過了12號彎之後,進入了一連串的慢速彎,雖然一度可以將車速拉至時速150公里,但狹窄的15號彎則是需要煞車至時速90公里方能通過。在1小段直線加速之後,車手面對1個3個彎點的複合高速彎,主辦單位將其命名為16號至18號彎,車手必須承受4G的側向力達5秒以上,而出彎的速度將高達時速285公里。
接著,車手快速重踩一下煞車,以便能以時速195公里進入19號左彎,並繼續加速至時速260公里之後,再重煞至時速115公里上下,通過20號彎,回到起跑的大直線,進行下一圈的挑戰。
|
![](/images/spacer.gi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