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GP
法國站
France
排位賽:2018/06/23 14:00 (台北時間 06/23 22:00)
正 賽:2018/06/24 14:10 (台北時間 06/24 22:10)
June 24, 2018
城市 Le Castellet
賽道名稱 Circuit Paul Ricard
賽道長度 5.861 km
總圈數 53
比賽總長度 310.633 km
排位賽成績正賽成績
[F1]法國站決賽:未受首圈嚴重意外影響,Hamilton單騎獨走拿下冠軍
[F1]法國站排位賽:動力升級,Hamilton輕鬆拿桿位,Leclerc站上第8位技驚四方
1 L. Hamilton Mercedes AMG
2 M.Verstappen Red Bull Racing
3 K. Räikkönen Ferrari
4 D. Ricciardo Red Bull Racing
5 S. Vettel Ferrari
6 K. Magnussen Haas
7 V. Bottas Mercedes AMG
8 C. Sainz Jr. Renault Sport
2018年賽季的第8站,來到久違的法國站。身為賽車活動的發源地,眾多國際賽事均自法國展開。然而在財務問題發酵之下,自2008年Felipe Massa在Magny-Cours拿下冠軍之後,法國站在F1的賽曆上消失了10個年頭之久。終於,在各方努力之下,承辦1980年代多場法國站賽事的Paul Ricard賽道,再次取得了法國站的舉辦權,在6月24日舉辦全新的法國F1大賽。

2018年F1法國站賽程時間表 
活動項目臺灣時間
第1階段自由練習06/22 星期五1800-1930
第2階段自由練習06/22 星期五2200-2330
第3階段自由練習06/23 星期六1900-2000
排位賽06/23 星期六2200-2300
正賽06/24 星期日2210-2410

Red Bull將自2019年起採用Honda動力系統

歷經Renault Energy多次的催促,Motorsport.com表示,Red Bull在法國站前夕正式決定,2019年及2020年賽季將採用Honda動力系統。

雖然與Renault已有超過12年的合作,並有合作拿下了4屆世界冠軍,然而進入油電複合動力時代,Renault Energy動力系統的不穩定,讓Red Bull難以忍受,近年是以貼牌方式合作。動力系統的表現不佳,自然對於有強大企圖的Red Bull難以接受。

而局勢變化亦與當年不同,Red Bull合作之初,Renault仍是場上競爭力強盛的廠隊。而當Renault因為2008年新加坡站醜聞而淡出廠隊時,Red Bull獲得Renault的全力協助,登上了王座。而當Renault在2016年以Renault Sport重回F1賽道之後,其實雙方之間已經出現利益衝突,因此,Red Bull選擇與Honda合作,也是極為合理。

Red Bull與Toro Rosso全面與Honda展開合作之後,雙方能否創造出亮眼的成績,將成為2019年賽季的重點。

Red Bull於6月19日宣布將在2019年與2020年賽季使用Honda動力系統。

F1修改2019年技術規則,調整空力套件限制,期望能增加超車

F1公布2019年車體設計技術規格變動,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改變空力套件的限制,讓車手能進一步貼近前車,不被前車的紊流嚴重影響,進而達到增加超車、改善比賽內容的目標。

前鼻翼是改變的重點。前鼻翼的寬度將由1,800mm增加至2,000mm,並限制垂直翼板的使用,僅使用大型加高20mm的端板,並讓前鼻翼向前延伸25mm,以達到此目的。前鼻翼下方整流器亦限制僅能使用2片。

煞車系統的導流版亦進一步簡化,吹氣式輪軸亦將禁用。進氣口前的導版會降低150mm、向前延長100mm。後尾翼端板加大,並禁止開孔。後尾翼的高度增加20mm,DRS開啟時的開口亦加大20mm至85mm。後尾翼整體寬度從950mm增加至1,050mm。

各種調整都是希望減少2車接近時氣流的影響,並讓後車有更好的超車優勢。各車隊空氣力學專家自然又將各自提出對策。究竟是否能因此提升比賽內容,將有待2019年賽季才能見真章。


F1 Youtube頻道:2019年技術規則變更

輪胎設定

對於時隔28年的回歸,Pirelli倍耐力為F1法國站的Paul Ricard賽道帶來黃色Soft、紅色Supersoft以及紫色Ultrasoft等3套配方輪胎,以供各車隊使用。

雖然已有多年沒有在此競賽,但是Paul Ricard仍是廣受歡迎的測試賽道,因此Pirelli仍有相當豐富的使用經驗,根據Pirelli倍耐力的資料指出,Paul Ricard賽道的地面抓地力是偏高,車輛的下壓力設定為普通,地面造成的磨耗偏低,輪胎的使用壓力偏高,輪胎承受的偏向力亦屬於偏高。

Pirelli倍耐力指出,為迎接F1賽事的回歸,Paul Ricard賽道的路面經過重新的鋪設,讓其與今年的巴塞隆納賽道接近,有著光滑而抓地力良好的柏油鋪面。Pirelli亦同樣會提供溝深減少0.4mm的特別版輪胎。

由於南法天氣溫暖,Pirelli倍耐力亦預期輪胎的磨耗以及性能的衰退會較為顯著。

在設定部份,前後最低胎壓分別為22.5 PSI與21.0 PSI。內傾角則分別為-3.50度與-2.00度。


輪胎選擇

紫色Ultrasoft是各車隊一致的主力選擇,Ferrari與Mercedes AMG均選擇了9套紫色輪胎,並讓旗下車手選擇不同的黃色Soft及紅色Supersoft輪胎套數搭配。Williams則選擇了高達10套的Ultrasoft,是全場之冠。

Red Bull則以全場最少的7套Ultrasoft站在光譜的另一端,2位車手均帶著3套黃色Soft輪胎與3套紅色Supersoft輪胎上場。

賽事介紹

身為歐洲以至於全球賽車的發源地,法國亦是Grand Prix大獎賽的發源地。早在1894年,法國便有賽車組織以Grand Prix為名,舉辦汽車賽事。而在1906年起,ACF法國汽車樂部便開始固定以Grand Prix的名義在封閉環型賽段舉行法國大獎賽,並開放國際車手參與比賽。當時比賽仍是以城市至城市間的單向式比賽為主,讓這個6圈的比賽顯得不同。而當時的冠軍可以拿下4.5萬法郎的獎金,相當於13公斤的黃金,的確是名符其實的大獎賽。

早期的法國大獎賽是在法國許多不同的城市周邊舉辦,包含Le Mans、Dieppe、Amiens、Lyon、Strasbourg、Tours等等,1921年的Le Mans法國大獎賽則是在當年才開啟用的Sarthe賽道舉行。而在1950年,法國站亦是進入現代F1時代的創始7場分站之一,當年是在Reims-Gueux所舉辦,並由傳奇車手Juan Manuel Fangio所取勝。

之後的數十年間,除1955年之外,法國站依舊是在不同城市舉辦。在1950年之後,總計有7個不同的城市及賽道舉辦過58場F1法國站賽事。若回溯至1906年開始的大獎賽歷史,則總計有16條不同的城市及賽道合計舉辦過86場法國大獎賽。

Paul Ricard賽道在1971年首次舉辦法國大獎賽。1972年在Charade舉辦的比賽,仍在封閉的公路進行比賽。然而一般道路上的碎石,飛起打傷了現任Red Bull最高顧問Helmut Marko的眼睛,結束其賽車手生涯之後,法國站便進入封閉專用賽道年代,並由Paul Ricard賽道以及Dijon-Prenois賽道輪流舉行。而在F1決定以單一賽道舉辦比賽後,Paul Ricard賽道雀屏中選,主辦了1985年至1990年的F1賽事。

對近代F1車迷而言,F1法國站賽事則是等同於Magny-Cours賽道。這條位於法國中部、距離巴黎250公里的賽道,自1991年開始連續舉辦了18年的F1法國站賽事,直到2008年,2008年Felipe Massa在Magny-Cours拿下冠軍之後,因為財務問題,法國站在F1的賽曆上消失了10個年頭之久。

終於,在各方努力之下,承辦1980年代多場法國站賽事的Paul Ricard賽道,再次取得了法國站的舉辦權,在6月24日舉辦全新的法國F1大賽。

2008年最後1次在Magny-Cours舉辦的法國站比賽,Ferrari大獲全勝,Felipe Massa(左2)拿下冠軍,Kimi Räikkönen(左1)拿下亞軍,Toyota F1車手Jarno Trulli(右2)拿下季軍。

賽道介紹

Paul Ricard賽道位於法國南部大城Marseille馬賽附近的Le Castellet,是由茴香酒大廠Ricard的創辦人Paul Ricard所出資興建的。其在1969年開工,並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完工,於1970年4月啟用,並在1971年便舉辦第1場F1賽事,並在1990年之前,累計舉辦了14屆的F1法國站賽事。

Paul Ricard賽道當時的規劃十分完整,附近設置有汽車產業園區,賽道旁同時興建有機場,同時亦設有賽車學校。

整體賽道的建置大體呈現東西向的配置,與機場的跑道幾乎平行,而賽道的輪廓亦是獨特的狹長型。其建置時招牌的設計,是長度超過1.8公里的Mistral後直線,以及緊接的高速Signes右彎,再加上大直線及高速區段,讓Paul Ricard賽道成為考驗引擎極限運轉下耐用性試煉場,在比賽中出現引擎故障稀鬆平常。

然而在安全的考量之下,1986年之後,Mistral直線被加入了1組減速彎,讓其直線長度減少至1公里左右,賽道的配置也略做了修改,賽道幾乎是攔腰截半,賽道長度由原本的5.81公里縮短成為3.812公里。1986年至1990年的F1法國站便是在短版的Paul Ricard賽道上所進行。

F1法國站在1991年在刺激區域經濟的考量之下,改由Magny-Cours所舉辦。但是Paul Ricard賽道仍是包含Moto GP、WTCC、方程式等多種賽事愛用的場地,F1亦仍有多年選擇在Paul Ricard賽道進行測試,全年的賽車活動仍然十分活躍。而在這種期間內,賽道亦恢復至原有的5.81公里配置,因此2018年F1法國站的賽事,將會是在完整版的Paul Ricard賽道上,進行激烈的競賽。

Paul Ricard賽道與眾多場地不同的,在於其彩色塗布的緩衝區設計。緊靠在賽道旁的緩衝區是以藍黑色條紋所塗布,而在緩衝區深遠之處,則是以紅色塗布處理。2種區域所使用的地面材料不盡相同,但均不是尋常所使用的礫石區,讓失誤的車手仍有回到賽道的機會,但是其高磨耗的材料,仍會對失誤的車手造成影響。

歷史紀錄

F1法國站的歷史中,獲得最多勝的車手,是德國車手Michael Schumacher,累計拿下了8屆的分站冠軍;第2多的則是法國車手Alan Prost的6次。Schumacher的8次均是在Magny-Cours所拿下,而Prost的6次僅有1次在Magny-Cours,有4次在Paul Ricard,另1次則是在Dijon-Prenois。

Michael Schumacher(左1)在2006年拿下第8座法國站冠軍,是史上最多法國站冠軍的車手。其在1994年、1995年(Benetton F1)、1997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均在Magny-Cours拿下冠軍。

現役車手中,則僅有Fernando Alonso以及Kimi Räikkönen有在法國站奪冠的紀錄,分別是2005年以及2007年,均是在Magny-Cours。

最後1次在Paul Ricard舉行F1法國站賽事,是1990年由Alan Prost駕駛Ferrari賽車所拿下,然而當年所使用的是3.815公里長的短版Paul Ricard賽道,與2018年所使用的完整版不同。最後1次完整版Paul Ricard賽事則必須回溯至1985年的比賽,當年由Nelson Piquet駕駛安裝BMW引擎的Brabham賽車所拿下。

賽道攻略


由於近年來F1並未在Paul Ricard賽道上舉行,因此並沒有正式的數據可以做為參考。F1提供了以電腦模擬的數據以及攻略資料,讓車迷能提前了解這條經典的賽道。

起跑的大直線是從東南往西北方向,在比賽中是可以讓車手以8檔衝刺到時速330公里,而後煞車降至4檔以每小時165公里,進入向左的1號彎。隨後向右的2號彎較為和緩,讓車速可以提升至5檔的每小時200公里。

出了2號彎之後,車手可以繼續油門全開,衝刺至時速305公里,再來進入密集的3號彎至6號彎。多變的連續彎道,車手在時速165公里進入後不斷變化,最慢需要減速至時速95公里。

出6號彎之後是曲率放緩的7號彎,車速可以提高到時速270公里,接著的就是經典的Mistral直線道,車手在此繼續全油門,可以將車速拉高到時速340公里,挑戰瑞士車手Marc Surer在1985年排位賽所創下的時速338公里的紀錄。不過當時的Mistral直線道比現在更長。在超過30年的科技發展之下,是否真能在更短的距離突破此紀錄,值得關注。

在挑戰極速之後,車手就必須要重踩煞車,以進入先左後右的減速彎道,車速在進入9號彎之前要降至時速105公里,對於煞車的負擔之重,不在話下。

離開減速彎道之後,後半段較短的Mistral直線,讓車手可以挑戰時速320公里,而後以高速進入著名的10號Signes右彎,再經過小小的直線道,進入11號彎。

接下來12號彎至14號彎,車頭方向不斷改變,相當考驗車手的節奏,而在經過全場最慢的2檔15號彎之後,車手再次回到起跑直線,進行全新的一圈。

F1 Youtube頻道:Lewis Hamilton Paul Ricard賽道介紹